2012年秋学期鲁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素材(课件+教案):《竹影》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鲁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素材(课件+教案):《竹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09:00:14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创造与模仿”的关系。
2、品析文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课文主旨。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多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撇 蘸 幽暗 惬意 疏密 包罗
朱砂 口头禅 参 差不齐 梢头
萧萧 闪烁 水门汀 手痒 立轴
几瓣 拣木炭 印刷
piě
zhàn
yōu
qiè
shū
shā
chán
Cēn cī
shāo
xiāo
shuò
tīng
yǎng
zhóu
bàn
jiǎn
shuā
②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惬意:称心如意,心情舒畅。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疏密:疏落或细密。
弥漫:布满,充满。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为什么?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幷试着说明理由。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3)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人物活动
1、填写下表
探究活动一(自由朗读)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我家屋后的院子里
一个夏天的晚上
“我”、弟弟、华明、爸爸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谈艺术
——我们在月光下看竹影,画竹影,听爸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探究活动二 (小组讨论)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
2、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
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3、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
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我们用木炭在地上描竹叶
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
像我家堂前的立轴
寻趣说趣
看天
看景
看人影
描人影
看竹影
描竹影
强烈的好奇心
细致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极强的模仿力
(童心童趣)
2
文中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结合课文语句作简要评价。
  懂得儿童心理,善于引导。
正是父亲的引导教育,使丰子恺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使他日后有所成就。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拓展欣赏
中国画—符号
西洋画—照相
(神似)
(形似)
风景
中国画
西洋画
静物
人物
梵高 《向日葵》
齐白石 《虾》
探究活动四
中国画—符号
西洋画—照相
国画欣赏
探究活动三
说说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西


像照相,
重写实。



像符号,
重写意。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 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以事物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
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何不同特点?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着相同的含蕴。
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的艺术,并学会谦虚地请教别人。
游 戏
艺 术
童真童趣

竹 影
丰子恺
放飞童年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
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聊一聊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
他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
要!
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天上的月亮,"要"字后面还要跟上一个坚定的惊叹号。那样明亮有趣的月亮,没有理由不拿在手中把玩把玩,至于上天捉月是坐火箭还是架梯子,这却不在他们思考的范围里。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浆,小姊弟之间的绝不是交易。不给她打扇,姊姊削好瓜也会分给弟弟,还很可能是大的一半;没有瓜吃,弟弟也会这样认真地用两只手给姊姊打扇,不会有半分勉强。
瞻瞻的脚踏车
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主人公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无怪长大成为著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丰华瞻到外国的大学演讲时,礼堂上就悬挂着这张画片。
Play Games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建筑雕塑艺术
过家家、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跳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美
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
剪纸、做纸飞机——手工艺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篇文。
你认为是这样吗?
—— 高尔基
竹 影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
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
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
睁大聪慧的双眼,
展开想象的翅膀,
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
一抹斜阳是一首歌,
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3、《竹影》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组 衣美华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了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这种孩子的游戏,在成人眼里可能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感受。
学情分析:
本文通过浅显的文字说明艺术和美就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学生领会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主要采取自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课文,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并品味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语文课本、教参、《伴你学》、学生自已查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 (2分钟)
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检查预习(5分钟)
1、生字词:
弥漫 惬意 幽暗 口头禅 蘸色 徘徊 一缕 参差不齐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文化、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教师总结:丰子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文学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整体感知 (13分钟)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思考问题:
1、题目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以人物活动为主。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根据回答把文章分为两部分。(板书)
第一部分:(1—6)段: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第二部分:(7—8)段: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四、精读赏析,合作探究(10分钟)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明确:如:原来月亮已经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来完成练习,答案不能强求一致。)
2、课文描写几个孩子正在争论当中,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孩子们对这个世界非常好奇,吸引他们的事情多得很,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一样专注。
3、“爸爸”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明确:爸爸是一个宽厚的长者的形象,他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并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4、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明确:关于艺术的起源,有一种学说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之中,当然这种“游戏”指的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的精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可以说和这种精神的游戏相似。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五、比较鉴赏:(8分钟)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画)
明确: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6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一两个同学起来谈谈)
七、课堂小结 :(1分钟)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八、布置作业 :
《伴你学》阅读探究
九、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一、游戏
内容
二、赏画
中心:表现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