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复习』
《爱莲说》
DESIGN BY GUOJIANWEI
因为我奋斗,所以我快乐。
山东省济宁市第八中学 国庆梅
走进文言文的世界,你会发现,原以为尘封的故事,是穿越历史长河的字字珠玑,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爱莲说
周敦颐
1、实词的翻译
2、句子的翻译
3、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等)
4、开放性试题。
考点回顾:
诵“莲”
背诵课文,回顾内容,加深理解。
译“莲”
(一)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名作动,长茎蔓,长丫枝。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二)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 今义:
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
树立
种植
很少
新鲜
1.解释划线词语。
忆(译)“莲”
①可爱者甚蕃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亭亭净植
⑤不可亵玩焉
⑥宜乎众矣
多
沾染(污秽)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耸立的样子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
(①古今异义、②通假字、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 )
要求: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 。
翻译句子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忆(译)“莲”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忆(译)“莲”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一点也不
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飘散得越远越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
里。
忆(译)“莲”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玩弄它。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 ①特殊句式;②主旨句;③抒情句;④含重要词语多的句子。)
要求:准确、流畅、完整。
理解内容:
1.理解性背诵默写。
品“莲”
②在体态香气方面:以“ ”
表现其正直坦荡,以“ ”表现其香气
远扬。
①在生长环境方面:以“
”表现其高洁质朴。
③在仪态风度方面:以“
”表现其端庄清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注意:写景句、名句、主旨句。)
2.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①牡丹:“ 花之富贵者”
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趋炎附势的人。
②菊:“花之隐逸者”
象征:为保持独立人格而消极避世的隐士。
③莲:“花之君子者”
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品“莲”
3. 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说起,再写陶渊明爱菊,又写世人甚爱牡丹,最后才写莲花,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
作者以此来突出莲的高洁可爱和自己对莲的喜爱,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品“莲”
4.本文用_ _ _ _ _ _ _ _ _的写作手法,作者以莲自喻,表现了自己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__ 的志趣和追求。
品“莲”
洁身自
好,坦荡正直,不追逐名利
托物言志
总结:
1、主题: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衬托)
3、表现手法:象征。
咏物类散文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寄托深意 。常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实战演练:比较阅读
【建议】: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紧扣语境,推断词义。
3.相信自己,大胆猜测。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般步骤
【实战演练】
【甲】《爱莲说》
【乙】《养竹记》节选
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乙】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 □□ 、□□、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多
少
坚定,有节操
种植,栽培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象征
描写
议论
【甲文】《爱莲说》
【乙文】《梅花草堂集》节选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译文
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做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树立
少
说出
酷似,逼真
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兰花,是有色彩的,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
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
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洁身自好
高洁
【甲文】
【乙文】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 注释 】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蕖:荷花。
译文: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1.解释词语。(2分)
①不蔓不枝( ) ②陶后鲜有闻( )
③而能事不已( ) ④其可目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枝节
少
停止
合宜、适合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以玩弄它。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
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
不备家常之用”。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
高自诩的品格。
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
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建议】:仿照以上的例题,模拟出四道试题。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请你提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并帮助你解除疑惑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作业:
1、完成《中考说明》p83练习(九)。
2、复习《马说》。
把自己课前找到的和《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的课外语段与同学们分享,并说说你找这篇文章的理由,即两文的比照点。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译文: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只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原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原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 “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 莲 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