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鲁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素材(课件+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鲁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素材(课件+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09:00:14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课前预习]
1、注音
怒号(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 大庇( ) 突兀见此屋( )
恶卧( ) 丧乱( ) 广厦( )
2、解释诗句中词语
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
3忍能当面为盗贼 4公然抱茅入竹去
5秋天漠漠向昏黑 6布衾多年冷似铁
7长夜沾湿何由彻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作者简介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课堂探究]
一、背景分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
二、阅读思考、探究
1、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2、文本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诗人怎样写秋风破屋,连夜遭雨的惨状?写这些有何作用?
3)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3、质疑解难:
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4、总结迁移: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三、课堂练习与巩固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
四、课后拓展
1、诗歌练习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
风格。
答:
2、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答案
二、阅读思考、探究
1、整体感知----2)
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2、文本探究

三、课堂练习与巩固
1、
如:(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
如:(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课后拓展
1、诗歌练习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共19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执教:马桥中学 郑波
杜甫: 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走近杜甫
为:被.
歌:古诗体例,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的能力,   
2、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理解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课文一遍,把握字音,注意如何停顿,参考课下注释掌握字词,理解诗句。
怒号



广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juàn
háo
xiàn
ào
qīn
shà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你会解释划线的词吗?
高者挂罥 长林梢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罥罥 :挂。长:高。
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如何,怎么。
广泛地遮蔽。
突兀:突然。见:通“现”,出现。
3、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朗读课文
2、听录音
4、 速读课文,如果你是作者,你说说当时的情景。(可以简单写一写提纲。)
下面请大家前后左右四个人展开讨论
1、第一段写的什么?诗人的心情怎样?
2、群童公然抱茅说明什么?作者“叹息”什么?
3、为何“自经丧乱少睡眠”?
4、面对天灾人祸,作者有否怨天尤人?为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想的?“呜呼”也是叹息,与前面的叹息有何不同?
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进而领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然后同学之间交流答案,完成下列表格。
每段内容 作者感情
叹己
叹人叹国
}
忧国忧民

群童盗茅

屋漏难眠

期盼广厦

秋风破屋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以此表达对伟大的现实主义杜甫的深切缅怀,对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的无限赞美。
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 的穷苦百姓,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句也能表现诗人这些崇高的品质。
《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你还知道其它诗人的哪些诗句也能表现诗人这些崇高的品质。
1、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是:
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做一做,练一练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卷我屋上三重茅
高者挂挂罥长林梢
秋天漠漠向昏黑
长夜沾湿何由彻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泛指多。

秋天的天空 渐近
如何挨到天亮。
遮盖,掩护。
高耸的样子。
通“现” 出现的意思。
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 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脚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
4 .“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译文是: A.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下来。 B.秋天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C.秋天时节云烟密布,天色渐渐暗下来。 D.秋天的傍晚,天空逐渐暗下来。)
A
5. 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A
1、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其他的样式。(如:剧本、日记、小说、散文)
3、写一篇读后感
推荐作业(任选一个,也可全做)
大廨
草堂传后世,
诗圣著千秋。
______ 朱德元帅亲笔为杜甫草堂题词
草 堂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