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鲁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素材(课件+教案):醉翁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鲁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素材(课件+教案):醉翁亭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09:00:14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复习课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中考题型汇集:一、字词与句子的翻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二、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第四部分(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醉翁亭记》写作思路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文中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水落石出:
③前呼后应:
④觥筹交错: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
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理解默写:
1、写亭的形状的句子是:
2、句子中突出“醉”与“翁”的句子是:
3、点明“醉”与“乐”的关系的句子是:
4、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5、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你还知道有关哪些四时之诗句?):
6、写禽鸟之乐的句子是:
7、全文的主旨句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与客…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能同其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题句)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主线)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醉能同其乐。(主旨句)
其他重点句
1、 古人早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之说,“兼济天下”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独善其身”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或安贫乐道、随缘自适,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迁移:提问
提示: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独善其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兼济天下”(古仁人之心)
2、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东流,从而为国为民,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处陋室,喊出的却是“ ,
”;
就像范仲淹,被贬邓州,胸怀的却是“ , ”之心;
就像龚自珍,辞官归隐,虽载“浩荡离愁”,吟诵的却是“ , ”。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3、《醉翁亭记》中的“前者呼,后者应”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物描写,写出了人物的 的心情,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在《醉翁亭记》中
;在《桃花源记》中,
拓展迁移:填空
安闲、自由、闲适
作者用被贬后寄情山水表面的悠闲来掩盖心灵的沉重,是属于自寻其乐
作者流露出离开官场后轻松自由,是理想之乐。
拓展迁移:提问
4、在《醉翁亭记》中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而《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种思想看似不同,却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你能体会出来吗?
关注社会,关注百姓,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试一试,这些中考题你能做的!
一、填空题汇集:
1、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分)2004哈尔滨
2、选文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_________、太守宴、_________和 __________四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3分) 2004福建龙岩市 3、05河南文中用    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     (2分)
4、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2008年河北省
美丽的山间景色  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滁人游
太守醉
众宾欢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琅琊(山)
酿泉
1、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江苏省淮安市2004
2、你怎样评价(乙)段中“太守”的“醉”与“乐”?(2分)05玉溪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作者醉心于山水,醉心于政治清明,百姓和乐,醉心于与民同乐,写醉是为了写乐,“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05河南“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你的看法是什么 说说理由。(2分)
4、欧阳修笔下的琅岈山风光无限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展示给你的画面。(4分) 2007年河池市 (非)
早晨,日出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薄纱般的雾气经阳光一照就散开了,树林清新翠绿;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4分。写景物描写,按文言句翻译只给2分)26、醉翁亭记
初三语文组 李歌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描写的是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游人之乐,读来琅琅上口,比较容易理解。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师生共同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并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指名注音、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
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朝(zhāo)而往 伛偻(yǔ)(lǚ)
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颓然(tuí)
2、教师范读后,学生放声读课文三分钟,达到熟读的地步。
3、学生同桌互读一遍齐读。
三、疏通全文大意。
1、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歌于途
行者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关于文中的21处“也”字及25个“而”字:
文中的21个“也”字,具有表示判断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并且每一个“也”
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同时也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可以任举例体会。)
“而”字分别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使文章
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举例说明。)
4、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教师订正。全文如下: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意。
可采用齐读,或各自放声读的方式进行。
五、教师小结:针对本课的朗读及翻译进行评价及要求。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翻译句子(以课下注释为主)
二、研读课文: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
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
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
→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
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三句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四季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思考: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小结:
先思:找出能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乐。
后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游人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四、布置作业:
对译课文。
背诵原文。
板书:
醉翁亭记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二、写山间朝暮图及四时景
三、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写日暮醉归。 “太守之乐其乐”
“醉能同其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脉络,背诵原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原文,采用指名背诵的方式。
二、指导背诵课文。
1、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
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引出了人和事。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抓住特征,描写了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三、思考探究:
(1)找出文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本文的写景叙事和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情景交融。
(2)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试分析。
本文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四、教学小结: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作者陶醉于山水,陶醉于政通人和。文章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巩固理解:做课后练习。
六、根据所学,简要复习,小测。
七、课后作业:
做《伴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