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把握描写场面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2.读句子,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课文回顾。
(1)读《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板书:课文阅读)
①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点拨:开头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和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是“面”,具体描写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称为场面描写的“点”。点面结合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凸显了人物的特点。
②读《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场面描写。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点拨:阅兵式的描写,集中写“点”,多点罗列,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
(2)引导: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整体,烘托出场面的氛围,又让我们对细节有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让读者产生共鸣,激发情感。(板书:烘托氛围
突出重点
加深印象
激发情感)
2.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摘记卡。(板书:课外阅读)
我的阅读摘记卡
摘记书目(文章):作者:
运用了点面结合方法的地方:
批注栏:
预设:
我的阅读摘记卡
摘记书目(文章):《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①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②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③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和不慌不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有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④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⑤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批注栏:
预设: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在短文的第②—⑤自然段中,“点”是对江姐的描写,“面”是对其他同志的描写,详略得当,突出江姐的形象。
3.习作交流。
(1)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习作中写场面的内容,再在班级中展示。(板书:习作发现)
习作例段:
①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三年级的小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十个人围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眉开眼笑地拍着手,兴高采烈地唱着歌:“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们虽然嘴里唱着歌,眼睛却偷偷地往后瞟,生怕手绢丢在背后,自己又没有及时发现。
②一个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背着手,手里拿着一条花手绢,正绕着圆圈不急不慢地走着。走着走着,她找到了目标,把手绢轻轻地放在了一个小个子的姑娘身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猛地跑起来。小个子姑娘很机灵,马上就觉察到了身后的手绢。她扭转身,抓起手绢,一跃而起,向她追去。两个人你追我赶,几圈下来有些气喘吁吁了。“快!快!抓住她!”“加油!加油!别让她抓住!”围圈的小伙伴们在一旁开始助威。最后,小个子姑娘到底没能抓住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被罚唱了一支歌。
点拨:文段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丢手绢”游戏的热闹场面,玩游戏的小同学们是“面”,扎蝴蝶结的小姑娘和小个子姑娘是“点”。人物动作描写,使语言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这种描写,我们还可以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等描写,还可以穿插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2)小结: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我们把场面描写得更吸引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场面进行综合整理、提升,引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二、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学生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
(2)去掉重复的词语,引导学生朗读,对比发现: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第一组:
o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o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预设:第一个句子更好。第一句连用两个“只听见”更能突出全场的肃静,表现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第二组:
o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o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预设:第一个句子更好。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连用两个“是那么”,更能抒发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交流发现,随机小结好处: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有着增强语势、增强情感的作用。(板书:反复
增强语势、增强情感)
(4)尝试练一练,仿写句子。
a.用“是那么……是那么……”仿写一个句子吧!
预设:大海是那么辽阔,是那么深远。
b.仿照课本中的例句,写一个句子吧!
预设:母爱是如此伟大,是如此崇高,像一个暖炉温暖儿女的心。
预设: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风声沙沙而过,只听见雪花簌簌下落。
(二)第二题
1.学生朗读第二题的四个句子,圈出表示“说”的词语,关注提示语。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教材小贴士:这两个句子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我还想到了“谈论、讲解、窃窃私语……”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教材小贴士:也可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
2.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写说不用说,可以让语言描写不单一,更有画面感,使情境更生动……(板书:写说不用说)
3.学生分享表示“说”的词语。
词语小锦囊
讲、喊、叫、呼、吟、读、问、答……
谈话、讲话、复述、辩论、议论、讨论、商谈……
自言自语、议论纷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言不发、巧舌如簧……
4.小试身手,根据语境填写表示“说”的词语。
只听他着奶奶的名字,难过的像个孩子,可奶奶终究还是走了,永远离开了。
“这件事真的不是我做的!”小明着急地。
导游热情地向我们了福建的风土人情。
辩论会上,两方的辩手们唇枪舌剑,不断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方的观点。
预设:哭喊;解释;介绍;反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朗读、观察、小组交流等方式体会反复写法的好处,了解用多种形式代替“说”,让表达更生动。同时进行拓展练习,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布置作业
预习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课文阅读烘托氛围反复增强语势、增强情感
点面结合课外阅读加深印象写说不用说
习作发现突出重点
激发情感《语文园地二》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2.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引入:今天的书写提示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书写方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两幅书写作品。
2.学生欣赏这两幅作品,说一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能说出行款布局、规范书写等即可)
3.结合教材提示,思考:怎样才能写好一幅作品?
教材提示:
(
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
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
预设: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规范,自我检视。
(板书: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自我检视)
4.选择一首古诗竖着写,或者选一段话横着写,写完后根据书写要点自我检视。
要求:
古诗词作品:仿照教材格式书写,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可以配图,力求文图结合。
书信作品:摘抄作品片段,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文字优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主设计版面。
5.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班级展示,获赞最多的同学被评为“书写小达人”,并颁发奖状。
设计意图:了解两种不同行款布局的书写,在书写提示下掌握书写美观的方法,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过渡:同学们,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你们都会成为“书写小达人”!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日积月累”,看看又将收获什么。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各种工具书把句子读正确。(板书:借助工具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同桌互读,交流作者资料和句子的意思。(板书:了解作者和句子意思)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2)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著有《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白马篇》:“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归:回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3)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出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4)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地位卑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
3.对比发现,联系生活思考。
引导: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预设:都是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引导:这些句子让你想到了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说说理由。
预设:狼牙山五壮士、郝副营长、邱少云等,他们热爱祖国,为国英勇献身。
4.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名人名言。
(1)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周恩来总理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可谓“”。
(2)“”,作为一名军人,我相信,如果祖国有难,我和我的战友们必定挺身而出,浴血战场。
(3)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别国侵占,正如宋代抗金名臣李纲所说:“。”
(4)“”,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陆游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
预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位卑未敢忘忧国。
5.学生分享课外积累的关于热爱祖国的名人名言。
(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译文:总是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文: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怎么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6.学生尝试背诵、摘抄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板书:运用、背诵、摘记)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2.积累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借助工具书
书写提示正确、规范
日积月累了解作者和句子意思
自我检视运用、背诵、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