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开国大典
第1课时
第二单元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观看《开国大典》谈谈你的体会。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典:典礼。
大典: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自读任务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2.整体感知开国大典的气氛,理清文章脉络。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随文识字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着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
擎着
qíng
电钮
niǔ
瞻仰
zhān
聂荣臻
niè
zhēn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练读字词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理清课文脉络。
大典前
1-4
大典中
5-13
大典后
14-15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
小组练说,按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探究方法
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群众入场
4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
11-13
群众游行
14-15
大典前1-4
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接着,升国旗。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借助过程图,有条理的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主席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阅兵式之后,群众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群众入场
4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
11-13
群众游行
14-15
大典前1-4
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爆
宣
爆
府
政
宾
栏
汇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左右结构
书写指导
射
隆
阅
帜
制
坦
距
栏
汇
政
注意不是“水”
射
隆
阅
帜
制
坦
距
宣
爆
府
政
宾
栏
汇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左右结构
书写指导
制
坦
帜
距
隆
宣
爆
府
政
宾
栏
汇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左右结构
书写指导
射
隆
阅
帜
制
坦
距
射
不要少写一“横”
宣
宣
爆
府
政
宾
栏
汇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上下结构
书写指导
射
隆
阅
帜
制
坦
距
宾
都是宝盖头
射
隆
阅
帜
制
坦
距
宣
爆
府
政
宾
栏
汇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半包围结构
书写指导
府
阅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开国大典
群众入场
4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
11-13
群众游行
14-15
大典前1-4
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当堂练习
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课程导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生字书写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开国大典》。
再见(共26张PPT)
开国大典
第2课时
第二单元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字词检测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
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任务
合作探究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感受典礼的气氛,并重点读读阅兵式这一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1.聚焦大典前,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天安门广场的气氛。
2.聚焦大典中,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的气氛;画出描写“点”“面”的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聚焦大典后,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群众游行的气氛。
探究方法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人数众多
到场的人来自各行各业
隆重
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会场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天安门城楼的布置隆重、气氛庄严。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群众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比喻,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场面,
也反映出人们激动的心情。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
庄严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宣布成立
默读第5-13自然段,回忆大典中共写了哪几个场面?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观察这些描写“点”的内容,你
有什么发现?
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
了毛主席?
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这告诉我们,选“点”要聚焦典型。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可见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着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
提示:朗读这句话时,声音要铿锵有力,态度要庄严,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背景资料: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写出了在这庄严的仪式中,全国
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反复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可见升国旗对中华人民来说是一项庄严的仪式,
也表明了人们对国旗的无比尊重和热爱。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表明人民当家作主。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代表我国当时有五十四个民族。
每一处安排都彰显着庄严的态度。
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与敬仰。
着装统一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空军
骑兵师
齐步行进
一字形前进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六马并行完全一致
飞机人字
形飞过
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面”和“点”。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海军
点面结合
庄严
受检阅的部队
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目睹了我国人民军队的雄姿,你会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5-10)
阅兵式
(11-13)
vs
我们的发现:1.
2.
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
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一点一面
默读第5-13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多点罗列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人民群众观看这场庄严的阅兵式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阅兵式写得真有气势啊!在场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万众欢腾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衬托出群众游行的热烈气氛。
默读第14-1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热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指擎着灯笼、舞着火把的人群。
这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使全国的人民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开国大典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大典前1-4
隆重
大典中5-13
庄严
大典后14-15
热烈
点面结合
一点一面
聚焦典型
多点罗列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小练笔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镜头?为什么?
我会选拍毛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镜头,因为这句话太有震撼力了,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我会选拍“阅兵式”这个镜头,因为它向世人展示了人民军队的风采,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
观看《开国大典》电影。
课程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