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919年5月4日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体一开始是谁?
学生,然后工人加入进来成为主力.
五四运动以哪个地方为中心?
北京,随着主体的转移,中心转移到了上海.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解放了思想,有志青年投入到了斗争建设.郭沫若就是其中一员,从日本回到了中国,回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素养目标
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2、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内容。
3、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自由的句式。
4、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理解当时青年的理想与奋斗。
五四运动(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919
五
四
运
动
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
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
贞节牌坊”等口号。
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
业的发展。
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
文学艺术:
开创中国文学新时代,出现了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现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创造社
左起:成仿吾、郭沫若
郁达夫、王独清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1892-1978
郭沫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郭沫若的诗歌,形式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常以火山爆发似的激情、波涛巨浪般的气势、天马行空的想象直抒胸臆,感情炙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善于借助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以及象征主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富有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歌特点
主要作品
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
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毅然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写作背景
现代诗歌(新诗)
现代诗歌也叫新诗(包括自由诗、格律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将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相关知识
自由诗体
自由诗体也叫自由诗,是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诗歌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类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打破僵硬的格律要求,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做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大声呼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边上大声呼喊,这里指发出呼唤、呐喊或赞美。结合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
文题解读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究竟是谁在放号?
一个巨人的形象
为什么是个巨人的形象?
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眼前景物
全文赏析
怒涌
壮丽
狂暴
滚滚
独特感受
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壮阔、恢宏的意境。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无数”“无限”
“怒涌”“提起”“推倒”
用
二词描绘出“立在地球边上”所见到的开阔境界;
等一系列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白云涌现的壮丽图景。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这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由景入情的过渡,进一步突出了那海天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写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刚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
”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人由文中的景象想到了什么?
毁坏、创造、努力。
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诗人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里的“力”有哪些含义?
运用了反复手法,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了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呼唤。
这里“力”有两层含义:
一是展示了大自然的胸怀和壮丽的景色;
二是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创作力的绘画
表演力的舞蹈
演奏力的音乐
抒写力的诗歌
激荡力的律吕
掌握力
驾驭力
努力创造
乐观进取
追求光明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1、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其实这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赞扬。
重点难点
2、在这首诗里,“力”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在这首诗里,“力”的形象非常鲜明,它是自然之力,也是宇宙之力;是毁坏之力,也是创造之力。
诗中出现的白云的怒涌、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精神的象征。“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歌颂“力”,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1、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象
写作特色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2、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写作特色
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壮阔、
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
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同诗中表现的进取、乐观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写作特色
长短句自由变换。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
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
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作显得自由奔放。
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句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赞美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本文主旨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会让我们感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结束语
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随堂练习
C
预习下一节《红烛》。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