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细菌发现相关的科学史,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设计中的思路。
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掌握细菌的结构,能横向对比各种细胞结构,体会其中的区别与联系。能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
学会分裂生殖的基本计算,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能结合细菌生殖的特点,理解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核心素养侧重点:
生命观念:
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如荚膜与鞭毛及其功能,拟核的功能,体现结构与功能观。
通过横向对比细菌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与联系,认识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适当补充细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衔接初高中知识点,解决学生可能会有的疑问,进一步体现结构与功能观。
通过芽孢部分“不良环境”情境的设立,体现进化与适应观。
通过芽孢的形成与结构,体现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相关的科学史,认同细菌发现过程中体现出的归纳与概括的思想和批判性思维,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体会科学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
通过对细菌外部形态的观察,归纳和概括细菌的类别。
通过对细菌结构的了解,尝试以平面模型为基础建立立体模型。
通过对细菌生殖方式的了解,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将特殊问题一般化。
科学探究:
通过学习巴斯德研究异源发生论的相关历史与实验,了解巴斯德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提问、设计实验的相关方法。
社会责任:
通过对细菌相关科学史的学习,树立科学研究应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理念。
通过手部细菌计算的活动,使学生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明确
【课程内容展示】
展示本课三个核心内容。
【讲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细菌的相关知识。
阅读,了解本课基本内容。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使学习具有目的性。
细菌的发现
【展示图片】以谷歌为列文虎克设计的头图引入
【讲述】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相关历史。
【展示图片】巴斯德肖像
【讲述】巴斯德实验的背景、步骤与设计思路
观看图片,聆听介绍。
观看联播图片,聆听介绍。
明确实验变量,结果与结论。
通过倾听历史,了解知识点的同时,锻炼听取信息能力,认同其中的科学思维,体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展间的关系。
体会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的原则。以巴斯德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研究应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理念。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布置任务一】观察图片中的细菌,自行选取标准,进行分类。
【小结】按形状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播放视频】细菌的内部结构
【布置任务二】观看视频,横向对比细菌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
【讲述】补充呼吸作用的场所,推测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补充光合作用的场所,推测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观察图片,选取分类标准,进行正确分类,填写任务单。
观看视频,了解各部分功能。
观看视频,填写任务单表格。
可能猜想:没有线粒体如何进行呼吸作用。
可能猜想:是否可能会有能执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学会使用科学的分类方法,锻炼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科学分类得出结论。
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回忆七年级知识,通过对比体会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进一步体现结构与功能观。
进行适当的初高中知识衔接。
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细菌的生殖
【讲述】作为单个细胞独立生活的个体,细菌也像细胞一样通过分裂增加数量。
【布置任务一】情境:手上有1个细菌,每15分钟分裂一次,计算4小时后手上细菌数。
【布置任务二】情境:手上有100个细菌,每15分钟分裂一次,计算4小时后手上细菌数。
【布置任务三】如果手上原有的细菌数是m,计算分裂n次后的细菌数。
【讲述】条件适宜下,可以进行上述数量级的分裂生殖。若为致病菌,人类如何应对?
【讲述】现实条件可能不如理想中的适宜,细菌如何应对不良环境?
【展示图片】展示破伤风杆菌芽孢和艰难梭菌芽孢。
【讲述】以芽孢应对不良环境,繁殖速度快,使得细菌几乎无处不在。
类比细胞和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分裂生殖的结论。
计算,填写任务单。
计算,填写任务单。
公式推导,填写任务单。
思考解决办法。
思考不适应不良环境的细菌面临怎样的结果。
观察芽孢结构。
回忆上节课实验结果,结合讲述整理细菌无处不在的原因。
引导学生类比。
解决具体数学问题。
进一步解决更复杂的特殊问题。
具体问题一般化,建立数学模型。
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
体会进化与适应观。
体会结构与功能观。
体会适应的观念。
小结
【布置任务】可结合课本、课堂内容,完成小结导图。
完成小结导图。
整理课程内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培养知识梳理和提炼能力。
作业设计:
尝试制作立体的细菌结构模型。(通过平面模型构建立体模型)
完成附录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