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知道并能描述线段的特征,并且会按要求画线段,会数图中的线段。
2.
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到。
(谜底:线。)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的成员,今天我们就和小黄鸡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点评:游戏导入,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授
(一)认识线段
1.师:小黄鸡在课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根线,拿出来吧!
不要小瞧了这根线,它里面可隐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呢!
先把这根线放在桌上,观察一下,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生:弯的。)
师:
如果要比一比同桌的两人谁的线长,怎么比?(生:把线拉直后再比。)
现在线变成什么样了?(生:变成了直的。)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拉直自己的线,和同桌的比一比长短。
2.师:这两条线的长短我们是怎么比的呢?(屏幕出示)
(把一头对齐,再看另一头)
师:线的两头叫两端,两端的点叫端点。师:为了在图上表示端点,我们可以在两端标出两个小圆点,也可以画两条小短竖来表示端点。
【点评:线段的端点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表示线段长度有限且可测量,在线段的两端标出端点。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只是一种表示方法。】
像这样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
【点评:通过比两条线的长短,促使学生把线拉直,成为两条线段,自然地引向对线段的两大特征“直”和“有两个端点”的关注。】
3.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图形吗?(完成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同桌互说。
4.师:(旋转线段,斜着)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竖着)这又是线段吗?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和一定的长度。它可以是横着的,也可以是竖着或斜着的。
5.判断(课本第6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它们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点评:为了巩固对线段概念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线段,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并且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以明确概念的内涵。】
(二)找线段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它却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想找到它们吗?
听听小黄鸡的提示:“小朋友们,我们身边就有线段!”
三角尺哪里可以看成线段?(学生边指边说)
你和小黄鸡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呢?
2.
折线段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这张纸上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你能动手创造出一条线段吗?试一试。
观察折痕: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它们能比出粗细吗?
指出:线段是没有粗细的。
3.师:还有许多线段藏在下面的图形中。
线段藏在哪儿呢?大家找一找。
【点评:用富有童趣的语言组织学习活动,在游戏中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3.数线段(课本第60页“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画线段
1.师:拿出作业本,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他画的是线段吗?为什么?
刚才很多同学都用到了一种工具——直尺,为什么用直尺可以画出线段呢?(因为尺的边是直的,所以画出的线也是直的。)
师:有没有人用其他工具画线段的?借助什么工具画线段?
为什么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来画?
一起来看看小黄鸡是怎样画的:
沿直尺的边先画一条直的线,再标出两个端点,就画出了一条线段;
也可以先标出两个端点,再用直尺连接这两点画出一条线段;
或者先画出一个端点,再从这个端点出发,沿直尺的边画一条直的线,最后再画出另一个端点。
再画一条线段,比比谁画得又对又快。
2.课本第60页“想想做做”第3、4、5题
(1)出示第3题
师:你会连吗?
指出:A、B两点其实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所以画线段时两头不能超过端点。
使直尺的边经过A、B,沿着直尺的边用铅笔从A画到B,就画出了线段AB。
(2)出示第4题
学生读题。动手试一试。
师:你画出了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可以从A点出发,按顺序和B点、C点连接,再连接B、C两点。
小结: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共可画出三条线段,画出了三角形。
(3)师:如果有4个点,连接每两点画线段,可以画出多少条线段?(课件演示)
展示学生作业(画了四条线段的)
有不同的意见吗?还可以连哪些线段?(补充另两条)
我们从A点出发,依次和另外的三个点连接,从每一点出发都要和另外的三个点连接。
小结:四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共可以画出六条线段。你画对了吗?
(四)折线段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张纸上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你能动手创造出一条线段吗?试一试。
观察折痕: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它们能比出粗细吗?
指出:线段是没有粗细的。
【点评:用纸折出线段是根据平面基本性质公理:如果两个平面相交,则它们交于一条直线。观察折出来的线段,能显示线段没有粗细这一特征,从而使建立的线段概念趋于完善。】
三、课堂总结
还记得老师刚上课时说的话吗:小黄鸡给你的那根线可隐藏着不少数学知识呢!
由它,我们和小黄鸡一起认识了什么?线段是什么样的图形?
其实,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会发现它,理解它,运用它。
【点评:为了使小学生毕业后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性思维水平,不能满足于直觉、观察、操作和实验,还需要适当增加概念的定义和命题的推理、论证,还需要在归纳、类比、联想的基础上演绎。】
本课总结:
陶行知认为教育源于生活。而新课程也强调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使数学与生活联袂,逐渐让学生喜欢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学习“线段的认识”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但线段毕竟是几何知识中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为了认识它,不仅要经过“同一性抽象”,还需要经过“理想化抽象”。这对于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认识线段的教学通常有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引导学生观察许多物体表面的直的线,指出这些线都是线段,没有对这些现实原型进行同一性抽象,没有抽象、概括出线段的内涵。学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日常事例的水平上,还不能理解作为几何学概念的“线段”;另一种倾向是研究的事例过少,缺乏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基础不足,仅仅记住了线段的定义等结论性语句,但不知道这些语句在实际事物中的体现和相互关联。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避免这两种倾向,引导学生在研究事例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线段”的概念,运用“同一性抽象”,明确线段的内涵:
是直的线
线段
有两个端点和一定的长度
没有粗细
从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的感知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描述和抽象概括,逐步建立概念,是“线段”这一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善于引导学生将现实事物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凸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为今后认识直线、射线以及其它几何形体打基础。
为此,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大部分教者是通过“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在本课中通过比长短的方法:“把一头对齐,再看另一头”从两头引出两端。接着指出为了表示两个端点,我们在两端标出小圆点,也可以用小短竖来表示。线段的端点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表示线段的有限长和可测量,在两端标出端点。因此,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只是一种表示方法。在标出端点后,揭示:“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称之为线段。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教者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画线段等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认识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和一定的长度,在以上知识点的教学通过练习巩固后,再引导学生操作——用纸折线段,揭示出线段是没有粗细的,以达到运用“理想化抽象”所能达到的效果,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