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训练_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同步训练_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0 22: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师说》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B.第2段作者先以感叹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就用三组比喻来论证。
C.作者在第3段中拿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主要在于说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别人才向别人学习,鼓励人们应该虚心好学。
D.总起来看,《师说》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
2.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4.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师说》以贻之?
?
?贻:赠送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通:普遍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道:道理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闻:知道,懂得
5.
下列对《师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
B.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第二段在论述中,觉得士大夫之族比巫医乐师从师的态度更好。
D.“圣人无常师”的观点照应了上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二、
填空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三、
文言文阅读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_______________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什么句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的?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师?
?

韩?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B.作者针对社会现状,用圣人和众人、“于其子”和“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比论证,论证了从师而问的重要性。
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D.最后一段“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1)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必固其根本?
?
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致:获得,得到
④而陛下说之?
?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
就:成就
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
是:判断动词,是
A.①⑥
B.③⑤
C.②④
D.⑦⑧
(2)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求木之长者?
?
制诸侯之术也
B.而况于明哲乎?
?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
今取人则不然
D.所以饰后宫?
?
此非所以跨海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李斯此段文章,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马自强,字体乾,同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隆庆中,历洗马,直经筵。迁国子祭酒,振饬学政,请寄不行。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神宗为皇太子出阁,充讲官。敷陈明切,遂受眷。及即位,自强已迁詹事,教习庶吉士,乃擢礼部右侍郎,为日讲官。寻以左侍郎掌詹事府,直讲如故。丁继母忧归。服阕,诏以故官协理詹事府。至则迁吏部左侍郎,仍直经筵。甫两月,廷推礼部尚书。帝遣使询居正尚书得兼讲官否,居正言,事繁不得兼。乃用为尚书,罢日讲,充经筵讲官。礼官所掌,宗籓事最多,先后条例,自相牴牾,黠吏得恣为奸利。自强择其当者俾僚吏遵守,诸不可用者悉屏之。每籓府疏至,应时裁决,榜之部门,明示行止,吏无所牟利。龙虎山正一真人,隆庆时已降为提点,夺印敕。至是,张国祥求复故号。自强寝其奏。国祥乃重贿冯保固求复,自强力持不可,卒以中旨许之。初,俺答通贡市,赏有定额,后边臣徇其求,额渐溢。自强请申故约,滥乞者勿与,岁省费不赀。《世宗实录》成,加太子少保。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念阁臣在乡里者,高拱与己有深隙,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帝即令居正推择,遂以人望荐自强及所厚申时行。诏加自强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时行并参机务。自强初以救吴中行、赵用贤忤居正,自分不敢望,及制下,人更以是多居正。时吕调阳、张四维先在阁。调阳衰,数寝疾不出,小事四维代拟旨,大事则驰报居正于江陵,听其裁决。自强虽持正,亦不能有为,守位而已。已,居正还朝,调阳谢政,自强亦得疾卒。诏赠少保,谥文庄,遣行人护丧还。
(节选自《明史·马自强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B.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C.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D.殷士儋多奥援/或乘间以出/惟徐阶老易与/拟荐之自代/已遣使报阶/既念阶前辈已还/当位其下/乃请增置阁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明朝皇帝朱厚熜的年号,使用时长仅次于万历,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始称经筵,明尤重讲读。
C.阁臣,明代内阁大学士和以翰林学士入职内阁者的别称,因其入阁办事而称阁臣。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如光武、世祖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寻以左侍郎掌詹事府,直讲如故。丁继母忧归。
②自强请申故约,滥乞者勿与,岁省费不赀。
(4)马自强曾经因为救助吴中行、赵用贤与张居正相抵触,张居正奏请增加内阁大臣时为什么会推荐马自强?请简要说明。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为韩报仇,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沛公欲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沛公入秦宫,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略地下邳西?
?
?
?
?
?
?
?
?
略:巡视
②原沛公且留壁?
?
?
?
?
?
?
?
?
?壁:军营
③为五万人具食?
?
?
?
?
?
?
?
?
?具:备办
④再战,秦兵竟败?
?
?
?
?
?
?
?
?
?
?
竟:竟然
⑤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
?
?
?
?
?
?
?绝:断绝
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
?
?
?
?
?
?捐:舍弃
⑦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
?
?
?
?
?属:通“嘱”,托付
⑧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
?
?
?
?
举:占领
A.①③④⑥
B.②⑤⑦⑧
C.②③④⑦
D.①⑤⑥⑧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秦王羸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B.国,本义指疆域、地域,此处指刘邦的封地,《周礼》中有“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五体”之一,以能号令天下的“王迹”为主,展示历代兴亡原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胆识过人。当韩被秦灭亡之后,他不畏惧秦的强大,行刺秦皇帝为韩报仇。
B.张良懂得隐忍。刺杀行动失败之后,他为了保全性命,就更改姓名,躲藏起来。
C.张良善于辞令。刘邦进入秦宫想留下来,只有张良规劝刘邦,以秦亡为例劝止。
D.张良忠心耿耿。虽未能跟随刘邦到巴蜀,但后来义找到机会抄小路回到他那里。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汉高祖曾称赞张良有“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才能,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C
6.A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
(1)①糊涂,②竟然
(2)宾语前置句
(3)①(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②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4)通过对比,从三方面论述。
①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群聚而笑。
9.
C
B
(3)①不明句读,不解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门学习或研究,像这样罢了。
10.
B
D
C
(4)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11.
C
D
(3)①不久,凭借左侍郎身份掌管詹事府,像以前一样负责讲授。遭逢继母去世而归乡。
②马自强奏请申明旧约,无节制请求的数额不给,每年节省的费用不可计算。
(4)①马自强有声望、威望;②马自强对他的地位构不成威胁;③张居正宽容知人。
12.
B
D
C
(4)①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听从,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
②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啊。
(5)①抓住秦将叛变的时机打败秦国的峣下军。
②攻占咸阳后,劝说刘邦放弃享乐还军霸上。
③说服刘邦烧绝栈道,消除项羽的戒备之心。
④对局势分析透彻,为刘邦选定打败楚国的三名将领。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