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1《 百合花》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1《 百合花》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07: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百合花
茹志娟
学习目标
1.自主为《百合花》做小说梗概,掌握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的主要情节;
3.通过分析“百合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进一步探讨小说意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将对这种关系的思考迁移其他诗化小说的阅读中去。
2.通过小说梗概与原文的比较,领会《百合花》作为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茹志娟
1925--1998
浙江杭州人
地位
中国文坛“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主要经历: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养活,11岁后断断续续念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品:小说集《百合花》。
作品风格: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的本质。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写作背景
推论:
01
02
《百合花》是作者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自主预习任务一
1.读标题
“百合花”在文中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具有(纯洁)、(高雅)的特点,起到(象征)主题的作用。
自主预习任务二
读正文:
小说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
01
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02
找出文中”我“对通讯员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03
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2.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开端(1~23段):通讯员送我去前线包扎所。
01
发展(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02
高潮(44~57):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缝衣服。
03
结局(58~59):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
04
3.找出文中“我”对通讯员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拼命忍住笑→越加亲热起来→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想起我那个小同乡→强忍着眼泪。
研究叙事视角,掌握故事情节
任务一
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
知识链接——叙述视角
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既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
(2)作用:
“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
概括小说梗概
请从第三人称的视角,为《百合花》写700字左右的小说梗概,并思考由于字数有限,你要删去哪些内容,保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删改。
同学们可能在小说梗概中保留的内容:
1
解放战争期间,一名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前往包扎所;
2
到达包扎所后,文工团女兵和通讯员因为伤员的棉被短缺,一起来到老百姓家,向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借棉被;
3
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
4
通讯员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牺牲在包扎所;
5
新媳妇为去世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同学们为写小说梗概可能删去的内容有:
1.小说中相对次要、出场不多的人物,“乡干部”“担架员”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3.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如文工团女兵对通讯员拖毛竹的想象,以及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
5.小说中文工团女兵的心理描写;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步枪简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6.小说中一部分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
如何写
小说的梗概
写小说梗概,最重要的是突出小说中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典型事件,以及主要人物;而对于与小说主题关系没那么紧密的次要情节、次要人物,以及相关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可以从略。这背后的原则就是∶"留主干、去枝叶",只有去掉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明确小说的重点。
删改后的小说梗概和原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就这篇小说而言,更多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原文远比梗概要感人得多。
任务二∶对比梗概
分析细节
馒头
02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
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01
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分析下列细节描写产生的表达效果。
1.第一次是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
表现通讯员对同志
的关心体贴
“我”睹物思人,物在人亡,怎不让人心痛?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1.第一次是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2.第二次是通讯员回团部,“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3.第三次是通讯员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的门板上,“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4.第四次是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一次
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
新媳妇把通讯员
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意思是新媳妇通过那细密的针脚要把这种感情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也使新媳妇的思想得到升华。
第二次
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
一方面通过这个破洞印证了受重伤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
”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
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衣服上第二次出现的破洞做铺垫。
有一个细节一直都参与在小说的主干情节中,就是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从开始通讯员借被子,到后来新媳妇献被子,最后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盖被子,都是以这条被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为什么小说的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呢?
百合花被子
第一次出现
第一次是去新媳妇家里借被子,“我"看到“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出现
第二次是小说结尾,新媳妇把被子铺在通讯员的棺材底,“我”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百合花被子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纯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象征舍已为人的人性美。
小结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出了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题,这篇小说主题的营造,绝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更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诗化小说
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
任务三
分析形象特征
把握形象内涵,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一:
人物
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
“我”
泼辣大方,观察细致
主动追赶通讯员,认老乡,观察新媳妇缝衣服
通讯员
觉悟高,富有牺牲精神;
质朴、羞怯;体贴人、爱美
为救群众牺牲;与“我”说话害羞,枪管上插花;给我留馒头
新媳妇
美丽、纯洁、高尚、善良
借给伤员被子,用自己的被子给伤员入殓
小说中“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叙写了小通讯员和小媳妇,不少情节都是通过“我”的眼睛传递的,因此,“我”是一个桥梁人物,不可或缺。比如,在表现小媳妇这一人物时,作者正是借用“我”的所观所感来写的:“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思考:故事中的“我”不是主人公,那么作用是什么呢?
意象
内涵或作用
月亮
交代时间
烘托气氛
野菊花
体现通讯员爱美,有生活情调
百合花
象征纯洁美好的心灵
表二
拓展延申
《1.《百合花》一直被视作革命战争小说,近年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它是一篇反战小说。你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2.自茅盾先生提出《百合花》是表现良好的军民关系之后,“军民鱼水情”直被认为是小说的主题,但逐渐有人提出小说主题实际反映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人情人性美),也有人提出它表现的主题是朦胧的爱情。你如何看待以上几种观点,你认为小说主题反映了什么?如何看待人们对小说主题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