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猫》是一篇小说,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作者郑振铎是作家、学者、翻译家。
B.课文中共出现了三只猫,重点写第三只猫。
C.第二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我”也是“怅然”“愤恨”“诅咒”。
D.对第三只猫的死,“我”比前两只猫“更难过得多”。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微笑着”看,得知小猫死讯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D.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3.
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的现代文学家们的现代汉语的使用还是不很规范的,好多语句与现在的用法有很大差异。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这里的“却”,不表转折,而是表示并列,西方语言中的这个词,包含的关系很多,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连词时,错用了古代汉语的“却”。应该使用“还”。)
B.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飞过时”中的“时”,多余。在西方语言中,这种重复是正常的。但在汉语中,前面有了“有时”,就已经表示是处在“有时”后面的动作发生的时候,就不再用“时”了。改为“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它也会扑过去捉。”)
C.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至少”说得绝对,后来的现代汉语说“可能”、说“恐怕”(表揣测)并去掉“也”。)
D.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挣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晚,但都表示双方活动中的某一方的动作,而不表示“他与他”共同都在“挣扎”。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古代汉语的意思。)
4.
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A.绵阳市各级防疫部门做好了疫情信息调查收集、疫情处置、疫情上报等工作。
B.阳春三月,天气晴好,三元的油菜花、东山的桃花、景福的牡丹花均是春日赏花踏青的好去处。
C.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一仰一俯之间,不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D.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绵阳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绵阳人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5.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
?
)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_______________;梦游江南,_______________;游走大漠,_______________;探访名山,_______________;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6.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企业垃圾也须分类。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废物,必须进行重复使用;而比较特殊的废物类型,则可以通过与其它公司开展合作交换使用。
B.陈传兴导演以叶嘉莹的学术研究切入,通过雅乐、吟诵、佛雕、器具、古建筑、山河湖泊等意象,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诗词之美,令观众赞叹。
C.面对病毒瘟疫,世界各国应彼此摒弃猜疑、偏见、歧视,联手合作,联合抗疫,为人类创建美好未来。
D.近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已完成了在小行星“本努”表面的岩石样本采集任务。这是人类首次在小行星表面采集到岩石样本。
二、
填空题
?
7.
《猫》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________
?,
作者是________
?,
现代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8.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它只是毫无生意地、________(lǎn?
duò)地、郁闷地躺着。
(2)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________
(zǔ?
mà)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3)三妹便________
(sǒnɡ?
yǒnɡ)着她去拿一只来。
(4)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________
(chéng?
jiè)。
三、
综合读写
9.
社会中杰出人物只是少数,“小人物”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学习小人物的故事以后,班级开展了“走近小人物”综合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班级准备举行“所有努力都值得尊重”主题班会。为此,班内组织了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在校园内对同学们进行采访,请你设计两个有价值的采访问题。
(3)今年68岁的张奶奶是市某印刷厂的下岗工人。十八年前,她家经营的客车发生车祸,女儿在车祸中丧生,车祸还导致了她家欠下了四十余万元的债务。为了还债,她起早贪黑卖炒货,不料灾难再次降临,丈夫患脑溢血瘫痪,自己又得了癌症。但是她没有放弃还债,到2019年底,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债。2020年4月,张奶奶入选“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学校团委准备拟一份“学习张奶奶,做诚实守信中学生”的倡议书,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代团委写两条倡议。
?
10.
某研究团队随机访谈了30个3~10岁儿童的家庭,了解儿童在新媒体方面的使用情况,得出如下数据。请根据下面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请简要说明从图表中获取的两条信息。
(2)根据图表所反映的信息,你想对儿童家长说些什么?
四、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猫(节选)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联系全文可知,作者共写了三次养猫经历,删去写前两只猫的内容可以吗?为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竹?
?
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A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许多年了,那片竹林用它的富有喂养着我们。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B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1)文章围绕“竹林”写了母亲哪些事?请按照提示简要概括。
①许多年前,_______________。
②三年前,母亲大病后回到老家,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
③今年谷雨后,_______________。
(2)品读第②段、第⑤段中A、B两处画线句,进行赏析式批注。
(3)选文第③段、第⑤段都写了母亲说“灶堂火”笑得很旺,这样写有何好处?
(4)“竹笋能食,竹竿善用”,除此之外,作者还赋予了“竹”哪些内涵?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B
6.D
7.
叙事散文,郑振铎,作家,学者,翻译家
8.
懒惰·诅骂怂恿惩戒
9.
(1)示例:了解小人物事迹,争当新时代楷模。
(2)示例:某某,你认为当总统和当出租车司机有何不同?某某,每次班里表扬都没有你的名字,可是你为什么还一如既往地坚持义务打扫厕所?
(3)示例:考试要诚信,不弄虚作假;说话要诚实,许下的诺言要实现。
10.
(1)①绝大部分儿童使用新媒体玩游戏,其次是看视频、完成学校作业;②极少用来自主学习。
(2)示例:儿童使用新媒体的现状令人担忧,绝大部分儿童不是运用新媒体来学习,而是用来玩游戏、看视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利用新媒体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11.
(1)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之深。
(2)表达了作者自责、内疚的思想感情。
(3)不可以。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作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从“酸辛”“怅然、愤恨”到“十分地难过”,愧疚自责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4)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的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所以“永不养猫”。
12.
(1)①母亲采竹笋盼我们回家,给我们做美味笋片,②母亲为“我”辛苦地寻竹笋,砍竹竿做挂衣竿
(2)A: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阳光人的动作,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爱。
B: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跨”“越”等动词,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回家的热切盼望和愿望成真后的快乐心情。②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写出母亲对孩子的思念是永久的。
(4)“竹”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也是儿女成长的见证。(或: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的借口,笋片是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小竹笋长成了竹子,长成竹影,我们在母亲的养育下也长大了。)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