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07:0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群文阅读:《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篇回忆录所记述的时代背景,学习回忆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体会表达效果。
透过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文字,感受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作品,把握回忆录这一体裁的风格特点,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有活泼有趣、善意温情,今天我们通过两位革命家的笔触走进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回忆录,一种文学体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断。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素自然,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2.【作者介绍】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要作品有《聂荣臻回忆录》。
3.【背景介绍】
(1)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本文的写作背景:1935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宁夏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而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速来一纵队,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战斗中,红军占据绝佳的山地地形,东北军骑兵部队根本不是对手。东北骑兵3师和6师中的三个团,一个团被几乎全歼,两个团被重创。东北军伤亡600多人,被俘700多人,大量马匹丢失,骑兵师师长白凤翔险些被红军活捉。战斗胜利后,中央红军在陕北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总结长征经验,部署下面的工作。
(2)百团大战: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井陉煤矿破袭战:井陉煤矿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在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和战士们的英勇战斗下,八路军解放了3000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资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初读文本
自主阅读两篇文章,概括各段的意思,划分层次。
1.《长征胜利万岁》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第二部分:打长征中的最后一战,伏击二马骑兵,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土七军会,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第三部分:长征胜利后,召开干部大会,中国革命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2.《大战中的插曲》
(1)点明事件,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二个日本小姑娘。
(2--10)回忆救起日本小姑娘的过程;
(11--13)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以及战后美穗子回访聂帅。
(14--15)点明事件的意义: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四、文本研读
1、研读《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感受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2.研读《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文章是如何塑造革命英雄形象的?
[明确]
《长征胜利万岁》
(1)红军指战员到达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①动作行为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親贺,互诉衷肠”;“我”“骑着马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②心理描写。如:“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③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2)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多用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行细致的描绘,营造了战前的紧张氛围;通过写红军迅猛进攻以及敌人落败的状况,“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丽,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通过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起了读者的共情,同时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战中的插曲》
(1)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写出聂荣臻平易近人,慈爱亲切。
(2)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
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写作特点。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威;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文本,两篇回忆录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
①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
《长征胜利万岁》中作者一方面能够国绕本章节的核心内容“长征胜利”组织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实录的原则,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大胆取舍,保证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比如,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到达吴起镇这一事件,虽然也能够很好地表现红军长征胜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红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先于主力部队到达,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情形或许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笔带过。同样,对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盘踞在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作者因为没有亲历,也只是一笔带过。
《大战中得插曲》中文章仅交代了“拯救”的梗概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而将两个小女孩在指挥所生活的几天里的许多事情省略掉,从而使故事有梗概,有细节,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烦琐,节省了篇幅,也为文中的议论留下了空间。
②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大战中的插曲》中所叙述的“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事件,与“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背景百团大战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等宏大主题。
六、课后练笔。
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无数革命志士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结合现实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