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大的“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2:3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大的“书”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 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一类字、二类字,并认会。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标出不懂的问题。四、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 1. 1.会认读“质”等10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方面:通过川川和勘探队员的对话,了解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最大的“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的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方法1.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学生也会颇感兴趣,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对于化石的理解,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下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课文基本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两人的对话,因此朗读的重点可以放在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这书上有什么?书有什么用处等等问题。学生的心中对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们也常在发问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这种发问的精神,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研究科学的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2.对于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过关”的方式,即词语关和课文关。词语关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主观能动性,尽量使每个孩子掌握生字词, 做到堂堂清。课文关是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书”的内涵。低年级阅读教学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承认学生在阅读中占“主体”,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教师的“主导”也不可忽视,应在“自读尝试”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最大的“书”)2.齐读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1)书为什么加引号?(2)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3)书里有什么?(4)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4.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能根据预习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5.刚才同学们说了最大的“书”是岩石,那么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呢?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那么我们带着问题来听课文。(二)词语关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词语。趴在 岩石 一册书 脚印 雨痕 埋着  陆地 铁矿 地质 厚厚的书 刨根问底地质勘探队员 煤炭 矿物 宝藏指导“勘”的写法,“藏”是多音字。理解“地质勘探队员”2.比一比,再组词。埋( )原( ) 底( ) 理( )厚( ) 低( )3.教师听写,纠正错误。(三)课文关1.指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3.指名回答。“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 厚厚的书吗?”理解反问句。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 厚厚的书吗?”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看图片。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4.师总结:这本最大的书既有字,又有画,还像书一样一层一层的,所以说岩石就是书。5.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6. 7.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指名回答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出示句子“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8.出示“刨根问底”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先指名回答,再出示句子,理解“刨根问底”。叔叔,您在干什么?哪里有书啊?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9. 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10 总结全文:同学们,不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更是一本蕴藏着无数奥秘的书。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去读懂大自然这本神奇的书。(四)自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完成下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什么时候 观察什么怎样辨别白天黑夜阴雨天雪天小组交流,指名回答。(五) 作业: 1.课外推荐读物:《自然百科全书》2.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板书设计最大的“书” 一册一册岩石 一层一层 关注科学 探索自然字 波痕 雨痕画 树叶 贝壳 小鱼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一课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分为两大块:词语关、课文关进行教学。词语关这一环节,因为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再听写,基本做到人人过关。课文关这一方面,面对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另外,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其次,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锢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再次,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不但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