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6.20《师说》--7(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6.20《师说》--7(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9 16: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师说唐·韩愈复习要点:1、了解文化常识
2、掌握积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背诵课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作者介绍“六艺”是指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古 今

1、学者 求学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 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与大学、中学相对
4、众人 一般人 很多人
5、不必 不一定 不需要
6、从而 从、而是两个词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7、所以  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1、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
惑矣:一词多义名词, 疑难问题的动词,有疑惑形容词,糊涂2、师:
师说:
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
出师不利:
师夷长技以制夷: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老师名词,专门技艺人动词,从师求学意动用法,以……为师军队学习3.传传授流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4、道: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
道之以政:名词, 道理儒道风尚道行主张,思想,学说通“导”、引导 1、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择师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虚词结构助词,的代词,指“道”结构助词,不译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助词,不译代词,他们这(类)2、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吾从而师之: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承接表转折的连词,却连词,并且表修饰的连词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吾其还也 :
其信然耶?其梦耶? 代词,他(们)代词,那些语气词,表猜测,大概代词,他们的语气助词,表反问表婉商语气,还是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4、乎 生乎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壮士,能复饮乎: 介词,相当与“于”疑问语气,呢揣测语气,吧助词,形容词词尾疑问语气 ,吗词类活用1、名作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从而师之:
3、形容词作名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比…低下从师求学以…为耻以…为师圣人/愚人圣人;愚人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不拘于时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学于余 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是 。 从师的标准和原则是

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能力测试: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风乎舞雩
D、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A3、选出加点“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出人也远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未见其明也A4、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而耻学于师
C.孔子师郯子之徒
D.鱼肉百姓B5、选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同的一项( ) A.忌不自信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B6、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流传)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士大夫之族(类、辈)C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C8、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B阅读第二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则耻师焉,惑矣
③句读之不知
④不耻相师从师的风尚 糊涂 书中文句停顿 互相学习 10、概括本段文字的大意和作用。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
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11、本段文字的批判说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法?试加以简要说明。对比。
答:(1)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纵向对比,说明圣愚之别就在于是否从师学习;
(2)将士大夫之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自身矛盾行为进行横向对比,批判他们的糊涂;
(3)将“士大夫之族”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横向对比,揭示耻学于师造成的恶果。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
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