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奏折制度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周转、环节,形成奏折制度。
(一)奏折制度
速
密
直
广
(一)奏折制度
按照雍正的要求,军机大臣必须事必躬亲,无论事情多复杂,必须三句话说完,跪承旨意后,迅速回50米外的军机处。拟旨完毕,赶回养心殿报雍正批准。
密
(二)设军机处
简
速
勤
(三)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通过实行奏折制、军机处、文字狱,实现了君主的高度集权,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和大清帝国的强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康
熙
雍
正
乾
隆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台湾、新疆、西藏历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一)内部危机:矛盾激化
1、原因: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
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的激化。
清代人口增长的背景:
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开垦荒地)、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和番薯)、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等。
2、表现:农民起义爆发,白莲教大起义。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1、背景:
2、措施:闭关锁国
①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③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评价: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加深隔阂和矛盾;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英国画家威廉·丹尼尔所描绘的十三行远景图
课堂检测
1.“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A
2.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演进,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下列各项,属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是( )
①设三公九卿 ②设三省六部 ③设内阁 ④设军机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3.“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诗中赞誉的人物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康熙帝
D.乾隆帝
B
4.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这些措施( )
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
B.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D
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