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6: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北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960-1127)
(916-1125)
(1127-1279)
(1115-1234)
南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1038-1227)
(1038-1227)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唐宋时期,南方的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日趋扩大。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福州等地“濒海之稻岁两获“。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达于成熟。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料二:宋代以后,棉花(吉贝、木棉)的栽培区逐渐向北扩张。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1.农业
1.农业
(3)棉花种植和推广:元朝时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农业显著进步。
(1)制瓷业:
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
(谐音记忆:你哥一定当军官)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手工业
青花瓷
釉里红
元代新型彩绘瓷器的特征是釉下彩绘。青花瓷的青蓝色来自釉药中的氧化钴,釉里红的红色来自氧化铜。要想获得理想的颜色,就必须严格掌握火焰性质、火候以及釉药配置的准确度,难度很大。
史料: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史料探究
2.手工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铁产量在7.5~
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的两倍半到五倍,可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
18万吨相比拟。
(3)印刷业: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矿冶业: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货币需求量剧增
(1)原因: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2)表现
①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基本概念
3.海外贸易繁荣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以后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①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②开辟长途海运路线。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三、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3)自然因素:南方气候条件适宜,更适宜农业发展。
(4)人文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探究二: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岳麓书院
探究三:小组合作,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哪些?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3.影响
四、社会的变化
4.1
门第观念淡化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十分流行。
②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庶族地主崛起)
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一
材料二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四、社会的变化
四、社会的变化
4.1
门第观念淡化
已糊名弥封
拆去糊名弥封
①籍贯信息
②三代脚色
③所习经典
①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
②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③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人身束缚松弛)
四、社会的变化
4.2
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臣窃以古称良贱,灼然不同。良者即是良民,贱者率皆罪隶。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
——罗愿:《罗鄂州小集》
材料一
人身依附
自愿雇佣制
部曲制
租佃制
材料三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端明集》
重视当前政治、经济地位
材料二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以养活家口,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朱熹《劝农文》
四、社会的变化
4.3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
①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流之远方,无所资给,徒隶困辱,以至终身;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患。
——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宋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四、社会的变化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放松迁移限制,人身束缚松弛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盛衰矣。
——袁毂
庶族地主崛起
阶层流动活跃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社会的变化
平民社会、人身自由的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放松
作物熟制、棉花的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
榷场贸易、纸币、海外贸易、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南移过程、大运河、科举制分卷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的出现
B.
城市中出现了“瓦子”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制瓷业发达
C
2.南宋宁宗朝官员吴衡在《进图》中指出:“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海陆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出现明显转移
B.
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C.
对外贸易呈现繁荣局面
D.
精耕细作技术臻于成熟
A
3.题面:有史学家指出:“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市场交易由官府直接监管②坊市界限被打破③纸币在商业活动中流通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C
4.宋代时,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择婿看重其前程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其中,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这些情形表明(  )
A.
门阀政治开始衰败
B.
士尊商卑观念得以改变
C.
官僚社会趋利成风
D.
社会等级秩序出现松动
D
5.宋代文献中妇女再嫁的事例颇多。《宋史?向敏中传》记载:北宋初年嫠妇(寡妇)柴氏欲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闹得不可开交。材料主要反映(  )
A.
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B.
门阀士族世风日下
C.
士大夫思想开明
D.
社会观念世俗化
D
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土地集中加剧
B.
农业技术进步
C.
坊市制度瓦解
D.
海外贸易拓展
B
7.纸币义称为纸钞,源于宋代的“钞引”制度,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经营凭证后,拿凭证到指定地点支取货物,再到指定地点销售,主要出现在盐、茶等暴利行业。宋代“钞引”的出现表明()
A.
在商品贸易中开始使用纸币
B.
商业活动打破了政府的限制
C.
商业经济发展有制度性进步
D.
民间商人开始控制重要产业
C
8.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
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