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复习练习A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小丽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丽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丽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2.化学课上,老师提问:用什么方法区别水和酒精?甲同学走上讲台,先对样品观察比较,后打开瓶塞,去闻两种液体的气味;乙同学又提出,还可以各取少量用燃烧的方法加以区别.针对甲乙两同学的做法,分别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查阅资料、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表达与交流
C.进行实验、设计实验
D.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3.上实验课时,对于桌子上一瓶无色气体,需要马上确认是不是氧气,你认为应该采用下述中的哪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A.小组讨论
B.调查研究
C.实验探究
D.上网查询
4.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归纳总结
D.得出结论
5.专家否认了“味精致癌”的说法。实验表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味精(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B.谷氨酸钠加热生成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C.谷氨酸钠受热不发生反应
D.用烧杯盛放味精进行直接加热来完成实验
6.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中国重要文物和艺术瑰宝,一位同学认为制造铜像的原料中含有锌,就这位同学的“认为”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7.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胸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进行实验
B.作出猜测
C.制定方案
D.得出结论
8.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往往保持所有条件均相同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A.增加数据数量,便于总结数据变化规律
B.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对比
C.消除试剂中所含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消除偶然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误差
9.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后,将其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试效果.这一做法属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 )
A.猜想
B.查阅资料
C.实验
D.交流
10.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反思评价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__。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______。
(3)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_____________扑灭。
13.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______”;实验后,还应“______”。
14.填写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_________。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___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________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_______克。
(5)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______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6)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______处。
15.实验室用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在实验室使用药品时应做到“三不”:不能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_,更不能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小丽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是白醋还是白酒,故小丽的做法属于进行实验。
故选C。
2.C
【解析】A.甲同学“先观察后闻气味”对两种液体进行区分,属于实验过程,乙同学“提出可以各取少量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区分”,属于设计实验,不属于查阅资料和猜想与假设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乙同学“提出可以各取少量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区分”,属于设计实验过程,不属于表达与交流,故B不符合题意;
C.
甲同学“先观察后闻气味”对两种液体进行区分,属于实验过程,乙同学“提出可以各取少量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区分”,属于设计实验,故C符合题意;
D.
甲同学“先观察后闻气味”对两种液体进行区分,属于实验过程,乙同学“提出可以各取少量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区分”,属于设计实验,不属于收集证据和得出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
3.C
【详解】
通过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确定该无色是不是氧气,小组讨论、调查研究、上网查询都不能确认是不是氧气。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是对很闷、呼吸不畅的一种推测,还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属于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A。
5.A
【详解】
A、实验是研究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B、谷氨酸钠在加热下生成焦谷氨酸钠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谷氨酸钠受热时能生成焦谷氨酸钠,故选项错误;
D、烧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一位同学认为制造铜像的原料中含有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而不是实验,故选项错误。
B、一位同学认为制造铜像的原料中含有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项正确。
C、一位同学认为制造铜像的原料中含有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一位同学认为制造铜像的原料中含有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而不是做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B
【详解】
“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猜测。故选B。
8.D
【详解】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往往保持所有条件均相同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偶然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误差。故选D。
9.C
【详解】
根据叙述可知“把自制酸碱指示剂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测试效果”是设计实验操作阶段,所以属于实验部分;故选:C。
10.C
【详解】
试题分析: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
考点:实验探究步骤。
11.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解析】
【详解】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12.试管炸裂
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湿抹布
【详解】
(1)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
(2)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会造成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3)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隔绝氧气。
13.三思而后行
行后而三思
【详解】
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认真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再付诸行动;实验后,还应对实验进行反思和总结。故填:三思而后行、行后而三思。
14.
45。
0.1
1~2
【详解】
(1)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故填:。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处,故填:。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到0.1克,故填:0.1。
(5)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故填:1~2。
(6)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处,故填:。
15.用手直接拿
凑到瓶口直接闻
品尝味道
【详解】
实验室用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在实验室使用药品时应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不要凑到瓶口直接闻,更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