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动,一文讲透《西汉与东汉》
导入新课:
2020年4月,我国研发一台非常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名字叫九章。这台计算机的逆天之处在于他的计算速度比当今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在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中,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而九章只需200秒。
这台计算机为什么命名为九章呢?原来是为了纪念我国汉朝的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今天,我们走进大汉王朝,通过四位大汉天子的故事来学习本课知识。
第一位:汉高祖刘邦。
刘邦,农民出身,大字不识一个,天天游手好闲,一个地痞无赖,却最终消灭了贵族出身的项羽。
刘邦后来做一个小小芝麻官,任泗水亭长,在一次押送一批农民赶赴骊山修秦始皇陵,路上很多人逃跑。刘邦心想,乡亲们去了骊山修皇陵,就算不累死,也要脱一层皮,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如干脆放了所有人。
人们非常敬佩刘邦的侠义,愿意追随他。在路上,有一条大白蛇横在路中间,刘邦酒劲上来了,提剑上去斩杀了白蛇,并借机宣传自己是天上赤帝子下凡,斩杀了白帝子。人们相信刘邦是真龙天子,在芒砀山拥戴刘邦称王,从此开始了反秦起义。
从刘邦释放所有农民逃跑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呢?
刘邦出身底层农民,本身就是暴秦苛政的受害者,他深刻体会农民的徭役负担沉重,理解农民的痛苦,同情农民。试想,刘邦如果做了皇帝,会不会纠正暴秦的一些列苛政?
击败项羽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韩信,彭越各王的请求下,正式登基称帝。
天下终于平定,战争结束,大汉天子登上帝位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局面?史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经历长时间的战乱,如秦灭六国,反秦战争,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生活穷困。因此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第二位:汉文帝刘恒。
有人说,汉文帝是历史上最“小气”的皇帝,他不许夫人穿漂亮衣服。还亲自下田种地。
皇帝小气对百姓来说是福还是祸?小气的另一种表达是节俭,皇帝节俭,开支少,百姓的负担就轻。所以这个小气不是贬义词,而是赞美。在儒家学者看来,汉文帝的仁德或许仅次于尧舜。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薄姬所生。薄姬原是吴国女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邦见到了薄姬,见其颇有姿色,便将其纳入后宫,生下儿子刘恒。
公元前196年,刘邦封七岁的刘恒在偏远贫穷的代地为代王。
刘恒到代地采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举措。把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此时,长安宫廷却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吕后专权,宫廷剧变。
刘邦去世后,吕雉扶持傀儡皇帝,把持朝政,大肆残害刘邦诸多儿子。
刘恒远离宫廷,躲开了争权夺利的漩涡,反而保全了自己。
吕后死后,刘氏皇族集团和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立即行动起来,反击并剿灭诛杀了吕氏外戚集团。
诛灭吕氏势力后,立谁做皇帝呢?大臣们选中了远在边疆的代王刘恒。刘恒治理代国颇有政绩,且性格谦恭温和,无为不争。就这样,幸运降临在了刘恒的头上。
刘恒当皇帝二十三年,没有建宫殿,没有修园林,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补一补再穿。汉文帝曾经想建造一座露台,但想到要征伐很多民力,放弃了这一想法。
汉文帝时,按三十税一征税,而秦朝是十五税一。
对外方面,汉文帝也尽量不动刀兵。当时南方有一个南越,南越王是赵佗。吕雉当政时,不准向那里输出铁器,只卖公马、公牛给他们,想让南越的牛马绝后。赵佗非常气愤,宣布独立,自称南武帝,吕雉多次派兵镇压,都被赵佗打败。
刘恒执政后,采取安抚策略,下令官府修好赵佗家乡的祖坟,使赵佗大为感动,答应了刘恒提出的条件:取消帝号,刘恒不费一刀一枪解决了边境独立问题。
律法方面,纠正秦朝严刑峻法,采用宽刑省罚。一个叫仓公的医生,被官府判肉刑,要割鼻子,砍左足。为了营救父亲,仓公的女儿缇萦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汉文帝说:“百姓犯法,是因为我教化不明所致。割去鼻子、砍去手脚,只会让罪犯无法再抬头重新做人,又怎能劝人为善呢?于是下诏废除肉刑。
经过汉文帝的努力,国家粮食丰富,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历史上把这个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但是,无为而治,繁荣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七国之乱爆发了。
第三位:汉景帝
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呢?
刘邦能大败项羽,完全是依靠手下诸多良臣猛将的帮助。这些帮助皇帝打江山的人叫功臣。对这些功臣,如果不封王,那就绝情了。说不定这些人联合起来,分分钟把自己给灭了。
其次,秦始皇的郡县制远远没有分封制这么历史悠久。当时人认为,分封制才正常,郡县制反而是怪胎。
但分封制下,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这个弊端刘邦是知道的。好处是如果有人来反我,我可以叫王兄来帮忙。郡县制可以消除地方势力,但没有做诸侯的王兄保卫。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优缺点,怎么办呢,干脆,来一个双剑合璧:郡县分封并存,一国两制。
刘邦首先是分封了很多功臣,这些功臣是异姓王,后来担心这些功臣异姓王势力太大
就找了一些借口把所有的异姓王都砍了头,然后又分封了很多同姓王。
同姓王就是自己的兄弟,或儿子们。刘邦没想到的是异姓王会造反,同姓王也会造反。
同姓王是自家人,为什么也会造反呢?首先,人性如此,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亲情有多少分量?
其次,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可以征收赋税、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是典型的国中之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的地盘比中央还要大?当地方王国的实力比中央皇帝还要强,王国怎么可能服从皇帝?
吴国产铜,于是吴王刘濞利用铜矿,铸造铜钱。这相当于有了一台印钞机。同时,吴地沿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赚取暴利。吴国的实力日渐强大。
吴王刘濞心理就不平衡,凭什么你刘启是皇帝。我难道不能做皇帝?我比你强,却要服从你?
面对不断强大的诸侯王,汉景帝坐立不安,于是与晁错谋划削藩。削藩就是把诸侯王的土地划归中央管辖,也就是割地。把诸侯王的土地夺取过来。
这就触动了吴王的根本利益,造反成了必然。刘濞联合其他王国,举兵西向,七国之乱爆发了。
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等率军平叛,周亚夫断绝叛军粮道,七国兵败。吴王逃跑,后来被人用矛刺死,献其头于朝廷,七国叛乱被迅速平定。
第三位皇帝:汉武帝刘彻。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秦皇汉武”是中国人很熟悉的词组,汉武帝的功绩和秦始皇不分伯仲。
汉武帝武功盖世,开疆拓土,为中华打下一片广阔的土地,让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
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着什么问题呢?
首先:汉景帝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治标不治本,诸侯王割据一方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其次:汉朝一些商人富可敌国,过着奢侈无度的豪华生活。却不会出钱出力帮助抗击。
再次:汉王朝年年给匈奴送钱财,可是匈奴照样入侵边疆,抢夺畜产。
最后:汉初宰相的权力极大,与皇权基本处于平等的状态。
可以说,当时的大汉王朝,危机四伏,年轻的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问题?
措施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朝奉行对民众高压残酷的法家学说,是典型的极权主义。随着秦王朝的毁灭,法家也成了暴政的代名词。这时,谁如果宣扬法家,那就是欠揍。
汉朝初年,刘恒继位的时候,民生凋敝,国家财政窘迫,皇帝无法搞什么大动作,只能清静无为。
地方诸侯方面,当然希望皇帝得过且过,对他们放任不管,这非常有利于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极力维护“黄老”学说。
汉武帝刚刚继位的时候才16岁,真正掌权的是他的奶奶:窦太后。老婆子是个黄老之学的死忠粉。要求所有人都必须研读《老子》,她在世的时候,儒生要么被贬,要么被杀。所以只要窦太后活着,儒学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一统天下,实行无为而治。天下得到休养生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折腾”。释放了民间活力,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稳固皇权是压倒性的头号目标。这就注定皇帝不能无为,而是要对诸侯,豪强等势力多加管控。
再者,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积攒下的充裕财力,拥有折腾的资本。
性格方面,汉武帝是一个强势君主,胸怀大志,渴望有所作为。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各种势力蠢蠢欲动,严重威胁皇权。
儒家思想强调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这非常符合汉武帝强烈渴望对内集权、对外开拓的政治需要。通俗来说就是,儒家思想这道菜正好符合汉武帝的胃口。
刚好,窦太后去世,压制儒学的权力消失了,儒学终于迎来了春天。
在这些背景下,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取代“黄老无为”学说。建立“一个思想、一个帝国、一个皇帝”的大一统理想社会。
自那以后,太学里只讲授儒家经典,其他诸子百家悉数移除。谁要想当官,就必须学习专研儒家学说。如果研读其他学说,只是一种自我娱乐。就像我们现在要想考大学,必须学习语数外等九门科目,但你学瑜伽也没有谁拦着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削弱了地方诸侯,豪强,外戚等威胁皇权的各种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那以后,儒学成了一种官方哲学和正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
措施二:盐铁官营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一章叫《货殖列传》,专门记载了西汉初期的富豪,在司马迁的这张“西汉富豪榜”上,排在前五的竟都是冶铁业者和煮盐业。
第一位是卓氏。世代靠冶铁致富,家里的奴仆就多达千人。他每天射猎为乐,享乐可比王君。
汉初巨富的出现,是因为汉初国家允许私人经营盐铁。盐铁是最赚钱的行业,商人通过经营盐铁赚取了巨额利润,富可敌国。却不会拿出一毛钱来反击匈奴。
豪强富商如此不差钱,汉武帝反击匈奴却缺钱,盐铁的利润又最丰厚。
在这种背景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国家垄断全国的盐铁经营。命令那些商人全部滚开,不允许再染指盐铁。
规定:谁敢私自铸铁,煮盐,就用脚镣锁住他的脚。
盐铁官营彻底阻断了大汉豪强,商人的敛财之路,他们组团反抗,汉武帝采取了铁腕手段,果断斩杀了一批违反禁令的投机商人,坚定地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极大的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措施三:设立内朝
丞相具有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功能,这就注定了丞相的权力极大,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西汉初年的相权严重威胁到皇权。
例如汉景帝与周亚夫。汉景帝想要封自己的舅舅为候,就被当时的丞相周亚夫否决了。
为了不受丞相掣肘,汉武帝想出一个主意:让自己身边的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和他决策,然后再交给宫廷外的丞相去执行,这样丞相就无法参与政策的制定,沦为办事员的角色。从而大大削弱了丞相权力。
汉武帝身边参与决策的亲信形成了内朝,而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就组成外朝,这便是内外朝制度。
能当上内朝官的人,肯定是皇帝的亲信和心腹。对皇帝百分之百忠心,和皇帝永远一条心。绝对不会像丞相那样和皇帝对着干。
内朝的人员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包括侍从、常侍、散骑、给事中等,这些人服侍皇帝左右,每天和皇帝呆在一起,深得皇帝信任。
二是少府官员。少府的原本职能是负责掌管皇室的吃、穿、住、用,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管家和生活秘书。汉武帝允许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比如少府下面的尚书令,原来只是为皇帝管理奏章文书,后来掌握实权。
三是皇帝的亲戚,心腹大将。比如卫青,霍去病。
内朝的设立,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加强专制皇权。
但随着内朝官势力的逐渐膨胀,又威胁到了皇权,于是皇帝又提拔新的心腹,把旧的心腹压制下去。内阁的设立,军机处的设立,就是按照这个历史循环发展的结果。
措施四: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初,政府允许民间和诸侯国铸造钱币。任何人,只要手上有贵金属,就可以铸钱。汉景帝时候,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之所以能够发动这场叛乱,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他拥有铸币的权力。吴国产铜,吴王可以轻易把铜变成铜钱,买进全国所有的粮食和资源。吴王铸造的铜钱成为发动叛乱的军费。这样说,铸币权如果掌握在别人手里,后果是很严重的。
汉武帝洞察到铸币的重要性。发布诏书,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只准中央掌控的上林三官铸钱。不是上林三官铸造的钱都不准使用流通。
政府垄断铸币权,其实是一种超级赚钱的手段,专业术语叫收取铸币税。
举例来说,如果皇帝在铸造的钱币中掺入一半假,那同样的铜材就可以多铸造一倍的钱币。从而可以买多一倍的物资。
措施五:推恩令
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晁错采取的办法是削藩,简单直接,结果导致了诸侯王的激烈反抗,从而爆发七国之乱。
能不能既削藩,又不引起战乱呢?
办法就是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这是一种比直接削藩高明很多的好办法。它用慢慢来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推恩令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呢?我们知道,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诸侯王死后,王位和封地只是传给嫡长子一人,其他庶出的王子是没有封地的。
现在推恩令要求,其他庶出的王子们也可以分享封地。
这样做,会给中央带来两个好处:
首先:一个王国就要被几个王子分割成好几块。封地面积自然就变小了。这是一种变相的肢解分割,削弱王国实力。只要两代三代,一个原本很大的王国就会分割成无数小国。小到只有一个县城这么大,完全丧失了对抗中央的实力。王国小到一定的程度,就降级为侯国,隶属于中央郡守管辖。
其次:推恩令中,得到好处的是广大的庶子,嫡次子。在原来的体制下,庶子和嫡次子是得不到封地的,推恩令实施后,他们突然得到封地的机会。自然会强烈支持朝廷,坚定地站在朝廷这一边。怨恨推恩令的主要是嫡长子,但他只有一个,而支持推恩的庶子嫡次子却是多个。嫡长子如果想反对推恩令的话,其他的庶子会团结起来把他干掉。这叫把敌人阵营里的人拉拢过来,分化了诸侯王的内部。
就这样,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解决了。
措施六:反击匈奴,开疆拓土。
先来看两幅地图:秦的疆域和汉的疆域对比。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汉的疆域比秦增加了很大一部分,增加的这部分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当时叫西域。
从中原到西域,有一块必经之地,咽喉要道。叫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夹在两山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从地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控制西域,首先要控制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本来匈奴人控制的地盘,这里是沙漠中的绿洲,水草丰美。匈奴人长年在这里养马放牧。日子过得很开心。匈奴人凭借着河西走廊,经常对中原发动进攻。
汉初,因为国家贫弱,需要休养生息,文帝景帝,韬光养晦,对匈奴采用屈辱的和亲方式维持和平。和到最后,连公主都嫁光了。但匈奴的侵犯却灭有停止。
汉武帝无法忍受屈辱。再加上大汉的国力逐渐恢复,武帝决定亮剑,用刀剑来回击匈奴的侵扰。
派谁领兵呢?武帝决定启用一个战神级别的少年英雄:霍去病。
有一次汉武帝亲自给霍去病讲孙子兵法。霍去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武帝勃然大怒:你敢不认真听我讲课?霍去病说:我看这孙子兵法根本没什么鸟用?打仗嘛,只要随机应变就可以。纸上的东西是死的。赵括纸上谈兵,不是死的很惨吗?武帝顿时语塞。
武帝看到霍去病这么嚣张,决定让他带兵去历练一下,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去领教一下匈奴人的厉害。他就不相信,连卫青都搞不掂的匈奴,霍去病能摆平?结果,霍去病居然把匈奴人团灭。
霍去病是怎么对付匈奴呢?就三个字:闪电战。
一直以来,骑兵的快速机动性是匈奴人纵横天下法宝。他们来去如风,抢劫一番就跑。中原的战车布阵拿他们毫无办法。然而,匈奴人万万没想到,霍去病也玩骑兵的快速机动机动,千里奔袭,狂飙突进,速度比匈奴人更快。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歼灭匈奴3万多人,击溃5个匈奴王国。俘虏了一窝匈奴王公贵族。4万多匈奴人归降大汉。河西之战的胜利,让大汉得以控制河西走廊,。
并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管辖。汉武帝对这四郡的命名是多么的霸气。是什么意思呢?
武威:看看我的武力,我的威风。
张掖:张开翅膀,开通经营西域,舒展了大汉的翅膀,势力。
酒泉:传闻霍去病行军到此处,粮草不足而士气低落,霍去病便以皇帝御赐之酒倒入泉中,众士兵饮后士气大振,取名为酒泉。
敦煌:“敦”的意思是“大”,“煌”的意思是辉煌。敦煌,意为大汉的强大与辉煌。
控制河西走廊后,汉王朝从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开启了丝绸贸易之路。所以说,现有河西之战,后有丝绸之路。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华的版图,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从此,大汉颁布的法令政策在西域执行。大汉的军队在西域驻守,对西域实行了真正的管理。成为历代中央政权管理西域的法理基础。
课文小结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文景之治:
(1)
背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表现: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
2
政治制度: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二
: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由皇帝掌控的内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设刺史,负责对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开拓疆域
(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3)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并设郡管辖。
三:
两汉的文化
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汉赋,乐府诗。
医学和科技成就:《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