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14: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时目标



了解苏轼的曲折人生。
诵读梳理文本,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感受豪放风格。
培养旷达乐观的情怀,增强应对生活中挫折磨难的意识。
苏东坡
--将生活的苟且过成诗和远方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苏轼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两赋一词”。
借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也显示了他豁达的人生观。
写作背景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再读诗歌,注意节奏和语调
高效学习:
1、时间要求:独学(3分钟)对学(3分钟)群学(6分钟)
2、学习要求:独学----独立、自主
对学----轻声、有序
群学----合作、有效
3、板展要求:工整、美观、迅速
4、口展要求:流利、洪亮、迅速(10分钟)
思考:上阕写景,主要选择了哪些具体意象?突出刻画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乱石、惊涛
景物特点:乱石险峭、波涛汹涌、浪花如雪。
意境: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勾勒出一幅雄奇的画面。
字词
特点
修辞
角度
基调
比喻
夸张

穿




高峭险怪
狂澜奔腾



汹涌澎湃
气势磅礴
雄浑壮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景色,其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上阕侧重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小结:
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周瑜的,为了我们描绘了怎样一个形象?
正面
外貌
羽扇纶巾
动作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儒雅
从容镇定
侧面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英姿勃发
年轻
一个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的儒将——周瑜。
衬托
那么多历史人物,作者为什么只写周瑜?
人物
年龄
34岁
职务
47岁
事业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外貌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人生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周瑜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下阕,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
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映衬和烘托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总结:
全诗特点



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全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
注意运用衬托的手法。
当堂检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当堂检测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重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
读李白是养仙气,做人要活得有点追求并学会为之付出
读杜甫是养正气,做人要活得有点理想并学会正视现实
读苏轼是养人气,做人要活得潇洒自在并学会豁达开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业
背诵本首词。
完成《学法》《课时作业》。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当你觉得生活实苦,不妨看看苏轼吧:
看他如何在凄风苦雨的黄州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看他从翰林学士到狱中囚犯,再到东坡躬耕,却仍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魄”,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勇气,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
更重要的是,他心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向往,他说“人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不曾有一日厌世逃避,而是能说服自己,怀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冀——扎根人间烟火气,从中探求快乐之道。
苏轼的价值更在于,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让自己快乐。
1、衍生于诗。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
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
4、词从章法上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一般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
5、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词的常识
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表达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如何理解?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
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