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九年级上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上枢密韩太尉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九年级上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上枢密韩太尉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9:22:47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韩太尉指韩琦。宋仁宗嘉佑元年曾任枢密使,掌军事;汉代太尉亦掌军事,故又称韩太尉。文章题目即两者兼顾,说的是一种官职。
四川眉山三苏祠
三苏坟
讨论: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
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
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2 )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1.开拓心胸志气,去国远游
2.游历名山大川,视野开阔
3.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
铺垫
4.尚欲见韩太尉
点出主旨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
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4.犹以为未见太尉
尽天下之大观(对比)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
讨论:难点理解
阅读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描写的对象的特征。文章写太尉,为什么说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
1.观贤人之光耀
2.闻一言以自壮
3.尽天下之大观
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德高望重的太尉的仰慕之情。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目标:
  一、 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文”、“气”。
  二、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三、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四、 引导学生领悟“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教学难点:
  文气的形成与内在修养和外在游历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第一段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2、3自然段。
  初步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领悟“外在游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一、 导入:
  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吗?那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同中举人,想进一步发展,就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写了一封自荐信,在信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表达自己的崇敬、谦恭之情,赢得了枢密使韩太尉的好感与赏识,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封“自荐信”。
  二、 板书、解题
  上:呈上
  枢密:宋朝掌管军事的高官。
  太尉:秦国时掌管军事的高官叫“太尉”。
  两个称呼其实是两者兼顾,说的是同一官职。这个人的名字叫韩琦。(一个人给予两个称呼,表达对看信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书:即“干谒”书,即自荐信。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颂读课文,划出难读之字音、难解之词,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难读之字音。学生熟悉文章内容。
  四、 讨论研习,体会领悟。
  1、 从整篇文章来看,少年苏辙以什么打动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
  高雅拔萃的思想见解
  1、2段
  不同凡响的文笔才华
  得体自然的崇敬之情(3、4段)
  诚恳谦恭的求教之语(5段)
  2、少年苏辙首先考虑在信中以什么打动韩琦呢?
  独特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
  3、请学生口译第一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实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好:喜欢 气: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
  称:相称 周:普遍 充:充满 中:心中
  溢:水满出来的样子,溢满。 貌:外形 动:流动
  见:同“现”,体现。
  虚词:
  至:非常,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至今仍用——至高无上、至尊
  乎:相当于“于”,介词,往往和后面的成分构成补语,文中均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难句: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4、苏辙发表的观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论证?
  5、在“养气为文”的两个要点中苏辙着重阐述哪一点?为什么着重阐述?
  着重阐述“外在游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因为这样才能渐渐触及求见才略冠天下的韩琦的话题。
  6、少年苏辙怎样论述如何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呢?
  要加强自我阅历
  7、通过什么方法来加强?
  8、请学生口译第2自然段,梳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实词:
  〖生〗出生 〖有〗通“又”,表示余数。
  〖其〗指代自己,翻译为“我”。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决然〗 坚决地样子
  〖舍〗舍弃
  〖去〗离开家乡
  难译之句: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9、小结:这两个段落,开篇阐述自己思考而得的“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观点,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论证。为下文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作铺垫,也为提出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打基础,显得不落俗套。其“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板书设计:
  文者气之所形 内在修养:孟子,文章有宽厚宏博之气 不
  出类拔萃 (道理论证) 同
  的思想见解 气可以养而致 凡
  (观点) 外在游历:司马迁,文章有疏荡之气 响
  (事例论证) 文
  去乡远游:拓心胸气 笔
  加强自我阅历 游山揽胜:开阔视野 才
  见欧阳公:知天下文 华
  第二课时
  理解四、五段中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4、5自然段。
  继续领会文章巧妙的“自我推荐”艺术。
  领会本文的“文”“气”。
  10、少年苏辙怎样表达自己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呢?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才略冠天下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高山仰止
  自然得体的崇敬之情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见欧阳公
  尽天下之大观
  欲见太尉
  11、请学生口译4、5段,梳理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难译之句。
  〖想见〗想象
  〖慨然〗感慨万端地 〖宏辩〗雄辩
  〖秀伟〗清秀俊伟 〖游〗交往
  虚词:
  且:而且,连词
  而:表示顺承,连接前后两句话,可不译。
  难译之句: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12、少年苏辙在信中最后用什么打动韩琦呢?
  益治其文
  诚恳真挚的求教之语 且学为政
  可教而辱教
  五、思考探究,整体理解
  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2、那么,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呢?文章这样写能打动韩琦吗?
  作者先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养气为文”的观点。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可养气的本意。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以养气益文。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3、怎样理解“文”与“气”?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请同学们尝试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六、学后思考、借鉴: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