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区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南开区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9:57:42

文档简介

高2022级高三历史答案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努力效法祖先之德,到提出质疑,再到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周人对祖先之德态度的变化及其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说明观念革新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体现,B项正确;人伦秩序是维系统治的关键因素与周人逐渐对祖先之德产生了“质疑”等不符,排除A项;效法祖先之德适应加强王权需要与东周时期王室日渐衰微不符,排除C项;礼崩乐坏和诸侯权力膨胀失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A:根据“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可知出现了雇佣关系。根据“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可知反映了海外贸易发展。根据“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可知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发展的表现。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溢出”的这些记载体现了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故选A;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微博橙子辅导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动摇,排除C;材料记载并不能说明我国当时人口分布的问题,排除D。
D: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制度具有传承性,后代只是对前代的损益,因此无论多久其发展都会有迹可循”。而商鞅的观点则是“三代的礼制不同却都成就王业,五霸的法度不同也都成就霸业,因此应该进行不法古的改革创新”,这主要是因为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不同,D项正确;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A项错误;孔子主张有守旧的一面,B项错误;材料无法对比两者认知程度的深浅,C项错误。故选D项。
A:依据“演变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也始终不明确,但入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C、D三项排除,A项符合。故答案为A。
B:材料“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民的悲惨道遇、妇女坚强不屈的性格等”体现的是《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B项正确;微博橙子辅导材料未涉及对汉赋地位的冲击,排除A项;微博橙子辅导宋词和明清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体闲娛乐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不光是汉朝社会经济凋敝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D:根据示意图中签名机构可知,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B: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学中源”说出现,黄宗羲、康熙帝等人认为西学源于中国,而到了19世纪中期后,国人对西学认识更加深刻,驳斥了“西学中源”说。结合所学可知,“西学中源”说反映出中西文化接触时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所以①正确;明清时期,国人并未认识到中西科技存在本质差异,西方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实验科学,而中国传统科技是建立在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经验科学,所以②正确;微博橙子辅导材料中李善兰等学者对“西学中源”说进行了驳斥,所以④正确,故选B;“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国人传统华夷观念的体现,是对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文化先进性的否定,所以③错误,故排除ACD。
A: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分别反映了宋代以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明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A项正确;B项只涉及西方绘画,过于片面,排除B项;C项只涉及中国绘画,过于片面,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艺术形式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A:从表格反映的内阁大臣在阁年限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大臣更迭较为频繁,在阁时间较短,不利于政策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故答案为A项;阁臣在阁年限反映不出官僚机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辅助作用,排除C项;阁臣更迭频繁,并非就能促进官吏队伍年轻化,排除D项。
D:从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万机之劳勋”中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非常勤政,对全国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乾纲独断,微博橙子辅导反映出君主专制度的强化,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勤于政事不一定能保证三帝意志的有效贯彻;《清世宗实录》和《清高宗实录》都未体现权力的集中导致其勤政作风,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主要方式”。
D:由图片看出,雅典卫城的建筑群里剧场和神庙数量较多,说明雅典非常重视公民的公共活动,并通过公共活动来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D正确;梭伦改革已经打破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排除A;图片信息无法体现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排除B;联系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C不符合史实,排除。
B:“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设想有一批囚徒待在地穴中,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洞穴中的世界对应可感世界,微博橙子辅导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对应理智世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过程,因此材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故B正确;“洞穴之喻”并不是强调关注人的世界,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性高于感觉,不是认识源于感觉,故C错误;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材料中的哲人是柏拉图,故D错误。
B:材料数据表明,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8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故B正确;钱贱银贵指铜钱和白银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微博橙子辅导材料反映的是金银比价的变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变化,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排除C;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材料反映的是中外金银比价变化,无法体现价格革命,排除D。
C:材料的关键语句也是中心语句是“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说明材料强调战争结束后注重维护个人利益、不倡导牺牲个人利益,C正确;A、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说明战后“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B不是材料的主要思想,排除。
C:根据“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随着罗马法的被重新发现,……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可知罗马法为后来资本主义法学提供了借鉴,故选C;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律,不可能为文艺复兴提供现成的法律武器,排除A;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罗马法不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D。
16.(1)同:都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军政合一;地方势力强;
异:唐:唐朝建立后设立的新机构;道的数量逐渐增多;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存在时间比较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区演化来;数量固定;军区主要负责人担任大区领导人;存在时间比较短。
(2)认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7.(1)中国:对煤炭的认识和利用早,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不断进步,需求量逐渐增加;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逐步走向市场化、商品化;政府重视、鼓励煤炭开发利用。
英国:储量高、交通便利有利于煤炭的运输和推广使用;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对煤炭的需求迅速增加;煤炭的广泛利用促成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2)中国:封建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和控制;运输、开采和加工技术没有更本性的突破;始终满足于小农经济下的生活需求;幅员辽阔,森林资源丰富。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能源利用与技术进步、产业变革相互促进。
18.略,油画为启蒙运动,围绕该论题论述。
19.(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3)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重庆南开中学高2022级高三9月月考
历史试题(9.10)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和第Ⅱ卷都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选择题(45分)
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不选、多选或错选不给分。
1.周人认为,德与祖先关系密切,周王要效法文武之德,贵族要效法祖考之德。这种观念在延续的同时也在变化。西周中期,周人已对祖先能否效法祖考之德提出了质疑。春秋时期,德为祖先所独占的观念发生改变,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这表明
A.人伦秩序是维系统治的关键因素
B.观念革新助推人文精神发展
C.效法祖先之德适应加强王权需要
D.礼崩乐坏诸侯权力膨胀失控
2.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文献
记载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廂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
《郑回客》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3.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商软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D.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不同
4.右图为《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结合所学,分析此“演变图”,正确的是
内阁官员权势逐渐提高
B.内阁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C.内阁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D.内阁的职权范围十分明确
5.《乐府诗》是汉武帝时期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其形式自然朴素,用语通俗深刻,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民的悲惨道遇、妇女坚强不屈的性格等。《乐府诗》的产生
A.冲击了汉赋在文学上的主导地位
B.发展了《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C.适应了市民阶层体闲娛乐的需要
D.折射出汉王朝社会经济凋敝的现实
6.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微博橙子辅导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7.明清时期,西方数学等著作传入中国后,“西学中源”说出现。黄宗羲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康熙帝说“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尔”。19世纪中期以后,李善兰等人的数学研究均得益于西方数学原理,故加以驳斥“西学中源”说。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接触时的一种文化观

黄宗羲未认识到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不同
③“西学中源”说肯定了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的先进
④伴随西学不断传入,“西学中源”说逐渐被中国学者质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宋代以后,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则不乏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微博橙子辅导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B.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C.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9.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10年以下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10.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有效贯彻
B.君主集权造就了三帝的勤政作风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11.如图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里克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据此可知
A.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B.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
C.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D.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12.古希腊有位哲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火光把影子投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微博橙子辅导他用囚徒和洞穴之喻来代表人类的现状,微博橙子辅导旨在强调
A.关注人的世界
B.理性高于感觉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13.阅读《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可推断
年代
中国
日本
印度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1:11.50
1:12
1596
1:7.50


1:11.90
1:12.12
1622
1:8.00
1:14.00
1:12.50
1:13.13
1677
1:9.00

1:14.131
1:15.36
1741—50
1:11.77—12.5


1:14.93
1791—1800
1:15.40


1:15.42
A.明清时期社会“钱贱银贵”
B.白银流动存在“套利”目的
C.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
D.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14.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C.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15.恩格斯说:“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随着罗马法的被重新发现,教士即封建时代的法律顾问和非宗教界的法学家之间确立了分工。不言而喻,这批新的法学家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这说明
A.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现成的法律武器
B.成为资产阶级法学家的研究对象
C.为早期资本主义提供现成法律形式
D.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
自张小稳《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微博橙子辅导》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增加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的异同。(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认识。(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及煤炭开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秦汉时期,而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则最早记述了煤的地理分布。西晋时煤产量已相当可观,南北朝时已有关于用煤炼铁和取暖炊饭的文字记载。欧阳修关于发香煤饼的故事,曾在文人学士中传为佳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煤量日增,煤炭开采规模日益扩大,开采技术不断进步。到宋代,煤炭开采与加工利用技术发展到一个高潮。宋代煤矿遗迹表明当时已动用了先内后外、逐步撤退的“跳格式”采煤方法。明代统治者把解决燃料问题看作是关系社会安定的大事,采取了一些鼓励开发煤炭的措施,如放宽对煤炭开采的管制、对受灾煤窑进行抚恤等。煤炭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成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微博橙子辅导中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主要产煤区附近都分布着河流或紧靠海边,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英国人能方便地将煤炭送往全国各地。13世纪时煤炭主要是用作家庭燃料而非工业用途。16世纪后随着人口大幅增长、工业飞速发展以及国家需要,煤炭作为一种容易开采、燃烧值高的新型燃料闪亮登场。18世纪中期,英国人对焦炭炼铁实现了多次重大技术突破,从此煤炭开始大规模运用于冶炼行业并改变了整个英国的能源结构。随着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蒸汽机被发明出来用于为矿井抽水。有了取之不尽的煤炭,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棉纺业和毛纺业随之发达,为了运输这些产品,运输业也就发展起来。到1800年时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英国煤炭利用状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利用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形成不同影响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油画包含了重要的文化信息。观察该油画,确定历史时期,提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19.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