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师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师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9:22:59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师 说
韩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一段
2、梳理全文结构
3、翻译并掌握第一段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建立作者档案
要求:
请同学记下要点。
时间3分钟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
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
1、请同学轮流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2、熟读课文5分钟
3、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三、辨音析字
1、字音
句读 相师 或不
位卑 近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子蟠 经传 贻
1、字音
(doù) (xiāng) (fǒu)
(bēi) (yú)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yí)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二(5分钟)
整体阅读,梳理结构
自学指导: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每段的大意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3、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请同学把自己的概括写在草稿纸或教材上。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提出中心
论点:古之
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文章结构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三
翻译文段第一段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和资料,逐句理解,弄清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2、请学生 逐句翻译,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3、补充注释
请学生译讲课文1-4段
译讲要求:
先读这句文言文,
再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最后翻译这句话
其他同学注意纠正错误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成为疑难问题来说,就始终不能理解了。
学习的人

判断句
承接,就
转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学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于,在
本来

跟从,承接
停顿语气

学习
了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因此
无论
取独
阅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三
研读课文,思考
当堂训练
一、背诵
1、文章论点:古之学者( )。
2、教师职责,师者,(         ) .
3、从师的原因:生乎吾前,(       ),(       );
生乎吾后,(      ),(       )。
吾师道也,(          )?
4、得出结论:是故(    ),(     ),道之所存,(   )。
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掌握2、3段
2、掌握对比手法
3、积累重点字词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
翻译文段第2段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和资料,逐句理解,弄清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2、请学生 逐句翻译,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3、补充注释
请学生译讲课文2段
译讲要求:
先读这句文言文,
再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最后翻译这句话
其他同学注意纠正错误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从师的风尚
取独
他们
承接
低于 
转折

以 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圣人
圣明
成为
推测语气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二
翻译文段第3段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和资料,逐句理解,弄清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2、请学生 逐句翻译,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3、补充注释
请学生译讲课文3段
译讲要求:
先读这句文言文,
再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最后翻译这句话
其他同学注意纠正错误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
自己
以 为耻

承接
成为

他们
那些
承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宾语前置标志
有的

转折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三
翻译文段第4段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和资料,逐句理解,弄清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2、请学生 逐句翻译,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3、补充注释
请学生译讲课文4段
译讲要求:
先读这句文言文,
再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最后翻译这句话
其他同学注意纠正错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讥笑他。

意动用法
互相学习

修饰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一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跟他年岁差不多呀,懂得的道理也不相上下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认为是近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啊!从师的道理不能恢复的原因,可以明白了。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恐怕是值得奇怪吧!

取独


反而
反问语气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三
研读课文23段,思考:
关于 从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作者列举了哪几类人,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原文:“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纵比
自比
横比
当堂训练
一、背诵
1、第一组对比:
古之圣人,(     ),犹且(    );
今之众人,(      ),而(    )。
是故(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其皆出于此乎?
2、第二组对比:
爱其子,(    );于其身,(    );惑矣!
彼童子之师,(   ),非(    )。
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    ),
小学而大遗,(   )。
3、第三组对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则(    )。
问之,则曰:(     ),道相似也。
位卑(      ),官盛(   )。
乌呼,师道(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     ),其(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翻译训练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糊涂啊。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啊!从师的道理不能恢复的原因,可以明白了。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恐怕是值得奇怪吧!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掌握5、6段
2、掌握对比手法
3、积累重点字词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
翻译文段第2段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和资料,逐句理解,弄清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2、请学生 逐句翻译,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3、补充注释
请学生译讲课文2段
译讲要求:
先读这句文言文,
再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最后翻译这句话
其他同学注意纠正错误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那些人,他们的学问道德并赶不上孔子。
固定
以 为师

比不上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

不一定

专门研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了,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喜欢


赞赏


当堂训练
1. 师
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作名词用
老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姓氏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师襄
(2)作动词用
学习、效法
从师(学习)
以……为师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 之
(1)作代词
(2)作助词
(3)作动词,“到”、“往”;
结构助词,“的”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辍耕之垄上
古之学者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宾语前置标志
5代词,代“六艺经传”
2. 之
3. 者
(1)相当于 “……的人”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
略作停顿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4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 .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7 .
1 吾从而师之
2 而耻学于师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无论
没有
以------为师,意动
以------为耻,意动
低于, 动词
圣人 愚人 名词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www. 新学网 很全的语文教学资料网站 包括了中小学的绝大多数课文讲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一词多义现象
找出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 以……为师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名词 以……为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练习
一、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而不从师
见渔人,乃大惊,闻所从来。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不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 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流传。动词。




老师 。名词。
从师。动词。
跟从。动词。
自。介词。
求学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所说的
差不多。
先和后
赶不上
不一定——不需要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下列语句: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堂作 业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www. 新学网 很全的语文教学资料网站 包括了中小学的绝大多数课文讲解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助词,的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类,这些
动词,到,往
课堂作业
解释多义词
解释下列多义词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课外作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课外作业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词类活用: 1、群聚而笑之
2、不耻相师
3、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
5、官盛则近谀
6、君子不齿
名词作状语 成群
意动:以······为耻
形······名词,小的方面
形······名词,卑贱的人
形······名词,官职高的人
名······动词,看不起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古 今
1、学者 求学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 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与大学、中学相对
4、众人 一般人 很多人
5、不必 不一定 不需要
6、从而 从、而是两个词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7、所以  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
1、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
惑矣:
一词多义
名词, 疑难问题的
动词,有疑惑
形容词,糊涂
2、师:
师说:
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传:
出师不利:
师夷长技以制夷:
动词,从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老师
名词,专门技艺人
动词,从师求学
意动用法,以……为师
军队
学习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传
传授
流传
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4、道: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
道之以政:
名词, 道理
儒道
风尚
道行
主张,思想,学说
通“导”、引导
1、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择师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虚词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道”
结构助词,不译
取消主谓间独立性
助词,不译
代词,他们
这(类)
2、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吾从而师之:
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承接
表转折的连词,却
连词,并且
表修饰的连词
4、乎
生乎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壮士,能复饮乎:
介词,相当与“于”
疑问语气,呢
揣测语气,吧
助词,形容词词尾
疑问语气 ,吗
词类活用
1、名作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从而师之:
3、形容词作名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比…低下
从师求学
以…为耻
以…为师
圣人/愚人
圣人;愚人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拘于时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学于余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师说》学案
课标要求: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一、自主学习
历史中的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他们眼中的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
夯实基础
谀( ) 苌( ) 聃( ) 郯(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______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读:通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______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__________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____________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3、预习思考
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

互动合作
①我也来做小老师:
文中找出你认为最有道理或者你最有感触的句子,给大家讲讲。(可以从含义,修辞,你的看法等角度入手)
②《师说》是一千多年前的“时文”,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不肯从师而学的坏风气展开论述,请你关注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结合《师说》说说你的看法。
③阅读下面文字,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说出你自己从师应有的标准和原则。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争议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了解,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
写作迁移
语言品味
《师说》在写法上的特点
  1、下定义,作结论: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
  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人文情怀
我的老师(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娇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以小认大 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 ”他说:“花疼不疼 ”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上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 ”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 ”说:“字。”又问:“什么字 ”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慎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架!”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服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敢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雄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重点环节,突出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补充相关的阅读资料或仿写短文或片段等,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 “写作”和“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一学期完成3500字练笔,25万字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