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乔治﹒桑
日照一中 赵海民
学习目标
1、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鉴 赏的能力。
2、学习形象化的音乐表达方法,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
乔治 桑,法国女小说家。(1804年7月1876年6月7日)。早期作品为激情小说,《安蒂亚娜》《华伦蒂娜》《莱莉亚》等。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木工小史》、《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和《小法岱特》。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金色树林的美男子》。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留给世界大量的钢琴曲和交响乐等。特别是在耳聋以后继续创作,这首《田园交响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合作探究——
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文章中,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田园》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贝多芬
2、这篇文章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说说你的理由 。
第一层:迷茫的追求
第二层:艰难的抗争
第三层:胜利的到来
品味鉴赏——
1、试分析作者在聆听交响乐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据此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吗?
第一层:疲劳不堪,害怕,急迫,疲于奔命,孤独无依。
第二层:焦躁不安,忧惧交加,灰心丧气,勇气,放心,开始斗争。
第三层:疲惫无力,幸福。
2、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大家品读分享,并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音乐的。
深化拓展
作者为什么称这部田园交响乐为“伟大的交响乐”?你从这篇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业
选取一段音乐欣赏,如《二泉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贝多芬的交响乐等,写一篇鉴赏文章。要求:
1、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所学写作手法;
2、字数不少于400字。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学习目标
1、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2、学习形象化的音乐表达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
自主学习
、关于贝多芬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留给世界大量的钢琴曲和交响乐,特别是在耳聋以后继续创作,这首《田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三、交响乐及《田园交响乐》
1、交响乐的结构
交响乐,是指一种以奏鸣曲的结构写作,由管弦乐演奏的多乐章的器乐曲。通常包含独立的、以奏鸣曲的结构统一起来的四个乐章。
交响乐各乐章的体裁,大致分为: 第一乐章为快板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 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大都以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作成,是快板的壮丽终曲,通常以第一乐章的主调作成。
2、贝多芬与《田园交响乐》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作品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乐章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四、预习提示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聆( )听 干燥( ) 穹( )顶 坠( )入 和煦( ) 强劲( ) 静穆( )
羽翼( ) 涌现( ) 焦躁( ) 堵塞( ) 垂顾( ) 堕入( ) 悬崖峭壁( ) 凛冽( )
嶙峋( )( ) 窒( )息 滚烫( ) 疲( )惫 包裹( ) 摇曳( ) 蝙蝠( )
2、词义辨析
消失、消逝、消释 庄严、庄重、郑重 演练、演示 导致、引导
3、预习思考:
(1)本文是否说人与自然?是否有命运的旋律?是否有人的抗争?
(2)“我”追求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
(3)“金色光线”的寓意是什么?“可怕声音”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角色变化,黑色天使——白色天使,这一变化过程寓意着什么?
课堂学习
一、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说道:这是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的。那么,在文章中,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这篇课文可划为几个层次?说说你的理由。
二、品味鉴赏——细节品读
1、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在聆听交响乐时心情变化的语句,试分析作者心情的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据此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吗?
2、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诗,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大家品读分享,并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音乐的。
三、深化拓展
作者为什么称这部田园交响乐为“伟大的交响乐”? 你从这篇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憔悴琴魂》
——王健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转弯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茫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声绕丛林,嗯——琴音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儿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淹留。 年少青丝,转瞬已经变白头。苦伶仃,举目无亲友, 风雨泥泞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 唯有这琴弦解离愁, 晨昏常相伴,苦乐总相守, 酒醒人散余韵幽。 莫说壮志难酬,胸中歌千首,都为家乡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 共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 年年岁月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一抔净土惠山丘, 此情绵绵不休,天涯芳草知音有, 听见你琴声还伴着知音流! 回望天边月,照彻古今愁, 繁华落尽,看身后,何所有?
未若寒泉映月,化作高山流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琴韵常绕人心头……
冬天之美
乔治·桑 【法国】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日照一中 赵海民
一、导入新课:
乐之所以是艺术中的艺术,是因为它贴近人类的心灵,吻合心灵的声音,任何一种情感和性格都能用音乐标记。音乐不分时代,不分国别,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的音乐哀婉低沉,有的音乐激昂慷慨,它让我们或悲伤,或喜悦。上周我们聆听了白居易笔下一曲哀怨悠长的琵琶语,今天,我们将一起聆听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让我们徜徉于音乐的海洋,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
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乔治桑(见课件)
然后,了解贝多芬 (见课件)
过渡:贝多芬的音乐是火焰,是生命的啼血,给予人类生命的战斗力。乔治桑对音乐有着极强的感悟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乔治桑是如何欣赏和感悟这部伟大交响乐的。
(1)本文是否说人与自然?是否有命运的旋律?是否有人的抗争?
(2)“我”追求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
(3)“金色光线”的寓意是什么?“可怕声音”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角色变化,黑色天使——白色天使,这一变化过程寓意着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说道:这是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的。那么,在文章中,作者都看到了哪些东西?
看到的内容:
平原(空荡平坦),天空(阴沉——美妙纯洁),光线(变化莫测),夜晚的黑暗,云层,如带羽翼的阴暗方阵(漫天舞动),狂风暴雨(疯狂猛烈),悬崖峭壁;蓝色的星星,熊熊火焰,(柔软的)云,天幕。
总结过渡:这可以看作是作者聆听音乐时想象和联想出来的田园风光。那么文中展现给我们的 仅仅是诗意般的田园景色吗?恬静,祥和?你还能从文中得到些什么信息?生答 有命运的旋律,有人的追求,有人与自然的抗争。文中的“我”追求的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带着这几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面这个问题,课件展示
2、这篇文章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进行层次的划分?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层:1—11节,迷茫的追求;
第二层:12—20节,艰难的抗争;
第三层:21—23节,胜利的到来。
(也可以将21、22节独立成为第三层,主要内容为—黑暗中的希望。)
总结:第一层,“追求”体现在哪里?(第2段最后一句,第6段第一句,第7段最后一句,第10段第一句)。“迷茫”体现在那些地方?(“但在这世界中并没有太阳”,“我倒下了,但不知身落何处。我再也看不见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第9段最后一句)
第二层,和暴风雨的抗争,文中第17段,“疯狂”体现了斗争的艰难。第三层,21、22段为黑暗中的希望,如何体现希望的?21段“看见天上闪耀着一颗蓝色的星星”、“星光一点点地扩大,明亮又灿烂”、“明亮的光环越来越大,似乎把一束天光泄在我身上”。心存希望,不懈斗争,最终迎来胜利
二、品味鉴赏——细节品读
1、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在聆听交响乐时心情变化的语句,试分析作者心情的是如何变化的。你能据此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吗?
第一层:疲劳不堪,害怕,急迫,疲于奔命,孤独无依。
第二层:焦躁不安,忧惧交加,灰心丧气,勇气,放心,开始斗争。
第三层:疲惫无力,幸福。
迷茫——孤独——抗争——幸福
2、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诗,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大家品读分享,并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写音乐的?(4、这篇文章描写音乐的手法和《琵琶行》有什么不同?
《琵琶行》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喻声。把抽象的音乐刻画成具体可感的实物。此外,双声叠韵词的大量选用,也加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预设:
本文主要用了通感的手法,作者把无形的音乐化为可视的形象,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平原、天空、光纤、飞鸟、暴风雨等音乐形象中,感受那交响乐旋律的发展变化。环境的渲染和衬托,与音乐主体形象“我”的描摹,使景情高度融合,从而表现出交响乐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深化拓展
作者为什么称这部田园交响乐为“伟大的交响乐”?你从这篇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师:同学们你能从文中如文中出现的点题之笔:勇敢的战斗吧!我歇息之后的和平与我的天空的荣光只属于强者。……来吧,我的强者! 字里行间洋溢着乔治桑对贝多芬无限敬仰与钦佩之情。作者选取了大量意蕴深厚的意象,运用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语句,让我们在流淌的音乐声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本文的主旨意在歌颂勇于与命运抗争,并最终战胜命运之神的强者形象。文章和音乐共同的主题: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自然里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安谧寂静能让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集中内心力量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