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检查预习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文章主旨
写作特色
注音
一、检查预习
①易读错的字音
咫尺
(zhǐ)
溯江
(sù)
拜谒
(yè)
恻隐
(cè)
盛筵
(yán)
酩酊大醉
(mǐng dǐng)
②易混多音字
溯 sù
朔 shuò
柝 tuò
坼 chè
谒 yè
羯 jié
痒 yǎng
烊 yàng
芜wú
抚 f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领悟作品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全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感伤与忧郁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郁达夫率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三、作者简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得以发表。
四、教学过程: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访严子陵幽居的缘由。
第二部分(2—18)访严子陵幽居的经过。
第二部分可分为四层:
一层(2—7) 夜访桐君
二层(8—13) 山水访古
三层(14—15) 昼临钓台
四层(16—18) 壁间题诗
2.鉴赏第一部分:
阅读第一部分,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去钓台访严子陵幽居的缘由(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赏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请说出在夜访桐君这部分作者的心情,并找出相关的句子。
(2)请谈谈这里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二层
(1)作者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具体句子。
(2)作者在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三层
文章中描写钓台荒凉萧瑟的景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
第四层
(1)本段写下钓台后作者在严陵祠中的所见所感,作者为什么会信手题诗?
(2)这首诗在这篇散文的中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3)此处作者又以自己在祠堂中显得特别响亮的喝茶声和院后听起来特别响亮的鸡鸣声来写什么?
五、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历叙桐君揽胜,钓台登临,山水访古,壁间题诗等,充分展现了山明水秀的富春风光,着力营造了一种幽静沉寂的气氛和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时政的愤懑之情和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的感伤之情,并以对国民党“中央党帝”的愤慨和对“文化高压”的不屑贯穿全篇,表现了作者率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作品是怎样围绕线索展开的?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线索清楚,结构完整。
(3)描绘细密, 突出钓台荒凉萧瑟的 景象。
(5)“郁达夫式”独特的抒情写法。
(4)文字清新,行云流水
分析与探究
“郁达夫式”独特的抒情写法在我们的考场作文中能运用吗? 《钓台的春昼》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及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目标重点]体会作者对钓台的春昼的选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目标难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字音
①易读错的字音
咫尺(zhǐ)溯江(sù) 拜谒(yè) 恻隐(cè)盛筵(yán)酩酊大醉(mǐng dǐng)
②易混多音字
溯 sù 溯源 谒 yè 拜谒 恻 cè 恻隐 柝 tuò 击柝
朔 shuò 朔风 羯 jié 羯鼓 测 cè 测量 坼 chè 坼裂
芜wú 芜杂 痒 yǎng 骚痒 瞰 kàn 鸟瞰
抚 fú 抚摸 烊 yàng 打烊 龛 kān 神龛
[词义辨析]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游息:游玩、休息。溯江:逆着江流。
拜谒:拜见、瞻仰。静息:没有声响。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很难。
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侵晨:天快亮的时候。哀咽:呜咽,悲伤凄厉。盛筵:盛大的宴会。
熟语积累
【恻隐之心】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心。【浮名虚誉】虚的名誉。【高谈阔论】漫无边际的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断垣残壁】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酩酊大醉】形容大醉的样子。
【春服未成】本句由“莫春者,春有既成,冠者五六人……”化用而来,语出《论语 先进篇第十一》。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苦闷心意,展现出同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作的。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爱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
篇结构分析
全文以游踪为线索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访严子陵钓台的理由(记叙)
第二部分(2—15):游览经过及感受(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1节):叙述了访严子陵钓台的理由,为下文张本。
第二部分(2—15节):详细地记叙了游览桐君山和严子陵的经过及感受。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又分为两大层:
第一层(2——8)写了静夜登览桐君山的经过。
[品味]1、文章第六节的写作用意是什么?
析:作者有意避开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选择了在黑黝黝的夜色中登览桐君山。此段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即“山下——半山——山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夜色下的山景。给人的感觉不仅是“静”了,更显得凄清,肃杀。这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因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使然。
2、“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这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变换了一变换位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
析: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这是一种凄清之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3、“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析:道观外的傍晚,虽然给人“清静”的感觉,却是作者所喜欢的,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这些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
[体会]
由于作者有着不幸的个人遭遇的背景,笼罩着本文的始终是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在触及有关景物时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这部分中作者在叙述桐君山上桐君观前的秀美风景时,作者不禁感慨道:“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里?”其实,这时的郁达夫才36岁,正是所谓风华正茂的壮年,竟然发出了“结屋读书,以养天年”的感叹,可见其胸中的郁闷是何等的深沉了。
第二层(9——16):详写钓台的景色以及游览的感受。
[品味]
1、“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并且晓风残月,杨柳岸边,也正好侯船待发,上严陵去;所以心里纵怀着了些儿怨恨,但脸上却只现出了一痕微笑,起来梳洗更衣,叫茶房去雇船去。”句中划线词语应怎样理解?
析:通过文中画线词语的分析比较看,作者选择的几个“意象”却显得苍凉,恰如作者的“怀着了些儿怨恨”相吻合,但作者的微笑表明这时正是上严陵的好时候。
2、“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试体会文句的语言美。
析:把秀丽、隽永的情景画面展现给读者,着实令人陶醉。同时也衬出了作者当时的那种十分愉悦的心情。
3、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含义。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析:这首七律是本文的点睛之作,也是作者对当时现状不满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一首留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原作于1931年1月25日,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拒绝友人的邀请为官和个人的遭遇。至于诗的后四句,则是对时事对人事,都有非常明白的指责:“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指的是蒋介石在东南上海发动了“四 一二”政变,攫取了政权而以共产党为首的革命志士仍在不懈地与之斗争;最后两句则是无比的沉痛与悲愤,“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说的是面对丑恶的现实,忧国忧民之士徒然悲歌痛哭,于事无补,而当年那些所谓的“义士”,现在则纷纷向反动统治者献计献策,卖身投靠,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真是欲哭无泪的沉痛!
4、“擦擦眼睛,整了一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一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钓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文中说“四周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怎样理解呢?
析: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水窄山峻,四山幽静,江水青蓝,荒芜静默。这是一种静极的意境,我们感受到了钓台特有的风神和韵致,体味到作家要隐遁到极静的山水深处情绪。从此段来看,作者极力渲染钓台前山光水色及环境的荒芜凄凉,作用是借山水衬托自身处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渲泄满腔郁积的愤慨。
5、“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在这儿的变化更多一点,周围的环境更芜杂不整齐一点而已,但这却是好处,这正是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如何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析:作者借祠堂的荒凉和钓台及其周围环境芜杂来议论“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这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表明作者当时因心境影响而形成的审美观。
6、“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
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慕贤的心一动,醺人的臭技自然是难熬了,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一枝破笔,我也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这几句话写在文章最后有何作用?
析:作者郁闷愤激之情在此时达到了高潮,竟然面对着清朝遗老,只知崇古,不善处今的乡贤夏灵峰先生的遗墨,称赞起他的风骨来了。这种激愤的心情,对“九一八”事变后投敌附逆的无耻文人罗三郎(罗振玉)郑太郎(郑孝胥)等人的抨击,简直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地步了。至此他还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发泄他的不满,他“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了一枝破笔”,于是“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文到此达到了高潮。
[体会]这部分应是文章的核心,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登严子陵山的经过,饱览了山上的人文风光,抒发自己的真情感受。作者选择严子陵钓台,是因为严子陵不接受其同学汉光武帝的邀请,回到富春山过耕钓的隐居生活。郁达夫寻访严子陵钓台是和他当时憎恨社会投机、逢迎拍马,向往高风亮节的人物的心理相联系的,因而文章写到此已经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为了发泄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特别是在墙上书写那首“歪诗”的细节描写,使作者悲愤抑郁之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
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通过对桐君山和钓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景色描绘来表达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含蓄而酣畅地抒发了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愤懑感情,婉转而淋漓地倾泻出忧国忧时的心曲。作者有意回避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他写的是黑黝黝的夜色中的桐君山,风雨无常的阴暗天气中的严子陵滩。桐君山顶空旷的天空,灰白的云,云层缺处一点两点之星,欲藏欲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江中明灭变化的渔火,七里滩头双桨悠悠的回响,山下岩头的“太古的静,死灭的静”“歪斜的亭子”“芜杂的草木”“阴飕飕的半箭江山风”,所有这些未经人道的景物、扭转,一一来到他的笔端。孤寂烦闷的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七里滩头的冷清和严子陵钓台的荒凉又使他领略到一种凄清的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3、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作者游览的桐君山和钓台?这对作者游历山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创作的。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因这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
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者的景物描写之中,比如写桐君山主要描绘道观外傍晚的景色,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写钓台作者没有过多地拘泥于外表形貌的描写,而是集中笔力渲染钓台幽静的氛围和意境:“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不见半只。”在这种静极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了钓台特有的风神和韵致,体味到作家厌恶“中央党帝”所玩的秦始皇式的把戏,要隐遁到极静的山水深处情绪。“……又觉得这江水之秀而且静,风景整而不散……?”“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等等细腻地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附:
郁达夫钓台题壁赏析
钓台题壁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泰。
1931年暮春时节,古老颓败的严子陵祠堂里,一块白粉墙上,题有一首诗:“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诗最后落款为:钓台题壁,郁达夫于醉后。
近代文学家、诗人郁达夫,系富阳人,与郭沫若、成仿吾创建创造社,他所作的《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文采流溢、情思细腻,至今为人传诵,他亦是左联发起人之一。同时,他又文笔犀利,多有反蒋反帝作品问世,在文化围剿中,与鲁迅同被通缉。因此他逃亡各处,避难故乡,转道桐庐、富春江时,他寻访严光遗迹,写了《钓台春昼》,前诗便在此文中。
郁达夫的诗词,郭沫若曾有很高评价,认为他的造诣高于文章。名作家唐弢亦赞誉:“戟指时事,兼披中怀”。当时诗人所写的,爱国主义是主流,面对日寇侵略,步步欲亡我国,国民党大肆剿共,还在大城市进行文化围剿,诚如鲁迅诗句所云:“风波一浩涌,花树已萧森”。顿时,多少书刊被查封,多少进步文化人士被屠杀。在被通缉的无奈中,郁达夫在杭州搭建了风雨茅庐,并浪迹于山水之间以避世。《钓台题壁》这首力作,就是他在苦闷、愤慨的心情下写出来的,即所谓诗言志。
诗的一开头,颇为真率。“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讲的是他在上海时,与友人们聚会,谈起时事,嗒然衔杯,再也不象过去那样嗜酒若命,开怀豪饮。所以这样,害怕的不是怕伤身体,而是怕平时佯狂面世的心态成了真的了。诗人那忧国忧民的心态顿时一览无余。在第二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中,诗人深感以前走马章台,诗酒风流的生活已成过去,内心自深表自责,渴望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对“美人”句,可参照《离骚》,乃是用“美人香草”喻祖国与贤者,包括共同奋斗者。
前几句犹如江河直下,气势恢宏。紧接第三联触及主题:“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愤怒地斥指日寇侵略势力,逐渐推向东南、上海,国民党却不积极抗日还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识误政策,使得人民苦难重重。佛家称“厄运”为“劫数”,此处泛指天灾人祸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在此比拟时局黑暗混乱,就是大海也会扬尘,暗指日寇在沿海、长江的侵入,民族矛盾在第一位了。诗的末联:“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坦言广大知识分子对局势担忧,采用“狂歌当哭”的方式,是消极的无用的,以此来警醒知识分子,以笔为武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说帝秦”是典故,战国时,赵国鲁仲连去秦国坚持正义,反对强秦,为历代爱国者所激赏。诗人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悲愤指明,象昔日义士鲁仲连那样的人物,如今亦去依附卖国贼蒋介石了,例如胡适、陈布雷、罗家伦等等,再一次呐喊,希望知识分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救国救民。
诗人凭吊严子陵祠的同时,遥望西台,怀想起宋末元初,谢翱在西台恸哭文天祥的大都殉国,有感而吟出的:“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之句。面对幽美的七里滩山水,又吟:“江山如此无心赏,如此江山忍付人?”情绪激昂地呼喊,要国民看清形式:全民抗日不可避免,投降派蒋介石早已送了东北,其次是华北,他不攘外,偏要剿共内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纵读《钓台题壁》全诗,觉得语言凝炼,情韵双绝,确可称为现代著名的爱国诗篇。
另:
此诗是郁达夫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1931年1月23日写于上海,三一年一月左联五作家被捕,一个月后被杀。此诗正是在国民党这种白色恐怖下,为感怆时事,关怀祖国命运的书愤之作。尤其是颈联,张狂之态毕出,而哀婉之情难掩,实为绝唱。诗中美人代指同席友人,也最可能是同席的鲁迅,因为鲁迅当时最为反动派注目,并密令要通缉他。这些是借喻,“美人香草”以喻君子,这在《楚辞》里早有此传统。“鸡鸣风雨”用诗经中“风雨如晦”之意;海扬尘,用麻姑典故,喻世事变化无常,揭露了当时国民党的暴政。诗中“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一联把时代的风雨飘摇,鸡鸣不已的动荡之景和作者对独裁者的愤慨联系起来,情景交融,意境深遂壮阔。面对民族危难,作者痛感悲歌痛哭于事无补,而那些无耻政客却要尊奉独裁统治者。义士是反语,是对其讽剌,作者对此多么痛心。这首诗从浅入深,一层深似一层,对独裁者镇压人民的愤怒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感人至深,极具悲壮美。
另:
此诗为郁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一九三一年一月廿三日写于上海。原题为“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后收入《钓台的春昼》散文中。按,三一年一月左联五作家被捕,一个月后被杀。此诗戟刺时事,间抒中怀,最能表现郁达夫诗忧伤愤世的特点。尤其次联句,张狂之态毕出,而哀婉之情难掩,实为绝唱。篇末沉痛之中冷然有讥刺之态。
鸡鸣风雨:化《诗经》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海扬尘:用麻姑典故,东海扬尘喻世事变化无常。
义士:指鲁仲连义不帝秦事。(原书注释)
后记,读罢掩卷,实汗颜于先辈之切切于国事,吾辈身居安世,不思严冬酿雪心,空负壮志凌云,羞煞,羞煞!郁达夫诗歌中最让我心动的就是那股“桀骜”,那股“狂”,“醉死何劳人荷锸,笑他刘阮是庸才”,这种才情这种不驯,这样深层的情感流露,我很是崇拜。又,其爱国之情相当热烈,赤诚之心溢于言表,“各记兴亡家国恨”,其高洁的品格,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丧失民族气节的坚强意志,“花中巢许耐寒枝”。每一句都是作者自身的象征,他们延续着作者的声音,他们是郁达夫的细胞,蔓延在各首诗的每一个角落,读后心潮澎湃。
《钓台的春昼》教与学
有关知识
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钓台的春昼》是他的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写作于1932年。
学习要点
一、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作者当时在故乡浙江富阳,由富阳至桐庐县城,夜游桐君山,次晨乘渔舟至钓台。文章用写意的笔法,写桐君微茫的月色灯光,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按游览进程、时间先后,逐一写来。但在乘船由桐庐往钓台的途中,则以梦幻的手法,穿插了几年前和朋友喝酒做诗的往事,并引出了所做的诗。所以要在这里穿插这一段,一是借以抒发愤慨之音;二是因为文章结尾处,作者在严子陵钓台壁上题的诗,就是这一首诗。而在赴钓台舟行途中以梦幻手法引出这段往事和诗,最为自然妥帖,与结尾的题诗照应。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行文的严密,结构的严谨。
二、本文在抒写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的特点郁达夫的作品,主观成分和抒彩浓重,这篇游记散文充分表现这一特点。
在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是《钓台的春昼》的一个特色。如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这固然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但作者对钓台的描写,几乎是以此为中心,层层渲染强化。先写山水环境的静,再写双桨轻摇,虽有声而更反衬出静,从钓台的建筑、草木到自然气候和人的心理,把作者所感受到的这“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以及和这种“静”紧密相联的“颓废荒凉的美”的特征,渲染到极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文章的情绪的感染。
《钓台的春昼》的主观抒情特点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文中处处有一个“我”。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我”的感情的表现方式,一般不是寓情于景的隐的方式,而是由景生情、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在鱼梁渡头独立江边时,“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在桐君山道观前面,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把浮名虚誉一起抛开。篇首的直言“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指斥国民党压迫左翼文化运动,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国民党当时杀害了柔石、殷夫等左翼青年作家。篇末赞颂夏灵峰的骨气,对汉奸官僚、无耻文人郑孝胥、罗振玉之流,表示了极大的鄙视。郑孝胥,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时,任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伪职;罗振玉也积极参与制造伪满洲国的汉奸活动。这些都表现了“我”的爱自由,憎专制,爱祖国,憎汉奸的高尚情操和铮铮硬骨。
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讥评时政,也是本文中“我”的抒情方式之一。在现代作家中,郁达夫的旧诗造诣是很高的。这首七律忧时愤世、个性鲜明,艺术完美,写于1929年。诗前有小序:“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哉,因而有作。”诗首联言不豪饮,担心佯狂面世的狂态会因醉酒而变成真的。颔联具体申说为何不豪饮,豪饮至醉,会鞭名马,累美人,表现对早年佯狂豪饮生活不满,有自责之意,国事如此,不能这样下去了。颈联中“劫数”泛指天灾人祸;“鸡鸣风雨”用<诗经 风雨>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喻政局黑暗;“海扬尘”,苍海变为陆地,意谓世事变化混乱。颈联意何所指 联系诗作背景和小序,很清楚的是指国民党的叛变北伐革命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和清党大屠杀。尾联末句取战国时鲁仲连义不帝秦典故,反其意而用之。秦围赵国,魏国派谋士辛垣衍持帝秦说去说服赵王尊秦为帝以解围。赵国义士鲁仲连出,坚斥帝秦说,坚决主张抵抗秦国,反对投降。郁达夫诗意谓,在今天,鲁仲连式义士已不见,那些义士们都说帝秦去了,这是对投靠、依附蒋介石政权的人的讥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时愤世的慷慨之音,为文章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无限诗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多寓情思,或怀古伤时,或抒发愤懑。《钓台的春昼》也继承这一传统,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而贯串全篇的,则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这种郁达夫式的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