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读书的艺术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读书的艺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9:22:59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读书的艺术
济钢高级中学 房 伟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
枯燥 废墟 无动于衷 蕴藏 豁然开朗 逻辑 和谐简洁 气势磅礴 高人一筹 出类拔萃 望风披靡
所向披靡 诗薮 乏味 畅谈 朦胧 热衷 符咒 纯粹 浓郁 绚丽 奥秘 钦佩 崛起 洋溢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好无拘束,漫无边际。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不要写作“中”。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
天衣无缝——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叹为观止 独具慧眼 高人一筹 出类拔萃 所向披靡
读书的艺术
面目可憎 噩梦 头颅 髭须 恬然
嘈杂 休憩 信笺 鲁鱼亥豕 校勘
角色 湮灭 禁锢 枕藉 慰藉 蕴藉
咀嚼 碑帖 碑拓 烹茶 埋怨 埋葬
嗜好 情不自禁 家塾 肖像 嘉许
妒羡 妒嫉 妒忌 嫉妒 一颦一笑
1、读书能改变人的心境。
2、读书能带我们进入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3、读书的目的: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4、优雅:修养个人外表。风味:谈吐的风味。
5、风味或嗜好是读书关键。
6、世间没有必读之书。
7、好书重读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8、读书有两方面:作者和读者。
9、发现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10、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
11、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是荒谬的事情。
12、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地点。
13、读书的真艺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14—15、李清照的读书乐趣。
基本思路
文章内容大概
文章是从读书的益处、目的、书的选择、作家的选择、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关于读书的观点:
1、读书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为目的。
2、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
3、世间没有必读之书。
4、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
5、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才是读书的真艺术。
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艺术:即谈一下理想的读书方法。具体讲就是: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将这种读书境界称之为艺术。
阅读思考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的生长着,或想河水那样的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他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他便在那边曲曲折折的流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他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他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他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使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思考:
1、 “树”“河水”“树液”“新鲜泉水”分别比喻什么?
2、“当水流……回到达大海”指的是什么过程?
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思考:1、阅读原文,找出能成为“所以,一切好书……”理由的语句。
2、作者列举了自己求学时读书的经历,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这个经历可分为几个阶段?
3、“该书”指的是哪一本书?
讨 论
我们对高中的阅读有什么希望?
我们对高中的阅读有什么建议?
济钢高级中学 房 伟读书的艺术(2) 学生自读
品读文章用感性化的散文语言来表现理性化的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感觉去说明道理的特点。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补充名人谈读书的有关文章,鼓励学生热爱读书并积极探索读书的有效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第一单元的部分重点字词《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枯燥 废墟 无动于衷 蕴藏 豁然开朗 逻辑 和谐简洁 气势磅礴 高人一筹 出类拔萃 望风披靡 所向披靡 诗薮 乏味 畅谈 朦胧 热衷 符咒 纯粹 浓郁 绚丽 奥秘 钦佩 崛起 洋溢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好无拘束,漫无边际。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不要写作“中”。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天衣无缝——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叹为观止 独具慧眼 高人一筹 出类拔萃 所向披靡 《读书的艺术》面目可憎 噩梦 头颅 髭须 恬然 嘈杂 休憩 信笺鲁鱼亥豕 校勘 角色 湮灭 禁锢 枕藉 慰藉 蕴藉咀嚼 碑帖 碑拓 烹茶 埋怨 埋葬 嗜好 情不自禁家塾 肖像 嘉许 妒羡 妒嫉 妒忌 嫉妒 一颦一笑二、导入:如何上好阅读课?你对新课程、新学期的阅读有什么希望?三、阅读《读书的艺术》。1、读书能改变人的心境。2、读书能带我们进入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益处3、读书的目的: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4、优雅:修养个人外表。风味:谈吐的风味。 目的 此处学生主要围绕了两方面问题:读哪些书?怎么读?指建议读完课问谈体会也要围绕这两个问题。
5、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6、世间没有必读之书。7、好书重读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对象8、读书有两方面:作者和读者。9、发现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10、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 作家11、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是荒谬的事情。12、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13、读书的真艺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时间地点14—15、李清照的读书乐趣。小结:文章是从读书的益处、目的、书的选择、作家的选择、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关于读书的观点:1、读书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为目的。2、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3、世间没有必读之书。4、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5、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才是读书的真艺术。讨论第二个问题:题解:读书的艺术:即谈一下理想的读书方法。具体讲就是: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将这种读书境界称之为艺术。四、阅读思考: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的生长着,或想河水那样的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他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他便在那边曲曲折折的流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他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他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他没 这一部分完全可以不拘泥于内容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多谈体会,哪些地方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发言人多了,文章大意自然就清晰了。
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使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思考:1、 “树”“河水”“树液”“新鲜泉水”分别比喻什么?2、“当水流……回到达大海”指的是什么过程?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思考:1、阅读原文,找出能成为“所以,一切好书……”理由的语句。2、作者列举了自己求学时读书的经历,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这个经历可分为几个阶段?3、“该书”指的是哪一本书?五、讨论交流其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所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扩展阅读,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六、扩展阅读:补充历代名人对读书的独特观点,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这个经历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十余岁上大学,后来。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完全不懂,自以为得之,明白差距。然后可以据此引出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激发学生兴趣。
1、读书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为目的。——读书目的2、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读书关键3、世间没有必读之书。——书的选择4、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作家的选择5、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才是读书的真艺术。——读书的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