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荷塘风起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荷塘风起》是台湾著名散文家颜元叔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许多曾经给人以精神慰藉的灵魂栖息地被无情破坏,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作者借荷塘慰藉心灵,表露自己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执意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在写法上作者采取了游记中移步定点的写法,通过不断变换观察点来描摹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情景交融,承接自然。
咬文嚼字
1.字音
澹澹(dàn) 劲韧(jìng) 蓓蕾(bèi lěi) 无暇(xiá)
深黛(dài) 芜秽(huì) 馨香(xīn) 鸮(xiāo)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
剖析:要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先搞清楚它的具体语境。反观文章第1段的内部层次,即先写二十年时间的变迁,再写荷池从西风里的衰谢、冬天里的萧条,到春天里的生气以及荷花由枝茎到荷叶,从荷叶到荷花,从荷花到莲蓬的不变的轮回。然后再搞清楚它在本段中的作用,即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这还没有落实“似乎”这个关键词。事实上,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写了二十年来荷池令人心痛的变化——池中的小岛“如今是丛生杂草,望之顿生芜秽之感”,“历史博物馆”已“把荷塘给镇压住了”,并“把视线堵塞,远景无法伸延,荷池似乎肤浅多了”,“荷塘显得局促狭小”,“大量水泥滑入池中,把莲藕给封杀了”,使得“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植物园周围的“噪音碾压着花叶”,“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植物园在“挣扎”,荷塘在“挣扎”。荷池和荷花在遭受摧残,在萎缩巨变!荷池不变之中有巨变,所以作者在“只有荷池未变”前加一修饰词“似乎”,来准确地传达这一层意思,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显示了作者的机巧。
2.对称均匀的花瓣,平敷在空气里,高踞荷秆顶,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好个少妇般的一朵生命!
剖析:这是一个描写精美的语句。在这个语句中,作者逼近荷花,细细观看品味。对花瓣的观察十分仔细,首先是从花瓣的形体上展开描写,对称、均匀、平敷,这些静态的带有美感的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平敷在空气里”给人以静若仙子之美。而这种美既不张扬,也不内敛。它高高地“踞”在“荷秆”上,“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这既是一种大度的美,又是一种成熟的美,它洗去了娇羞和矜持,变得更加成熟和有风韵。最后作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少妇”这个词,用人来比喻荷花,赋予荷花以人的灵性和情调,使荷花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3.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池边,看着荷叶荷花。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剖析:表面来看,作者已让自身对“荷”的观赏与留恋作了短暂的停留,或者说,作者对那振奋起来的意兴试图加以稍稍的隐藏。但实际上,作者的这种“欲说还休”的曲笔恰恰道出了景境之静与心境不静的深刻矛盾。作者向往高洁无瑕、清澈自由的精神境界的愿望由于现实的无法摆脱而让他深感失意和无奈。好在有了这“瞬间的多彩的神会”,他可以也只能将世俗的应酬“暂时忘掉”,祈求“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4.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剖析:本句是文章结末的一个语句。这句话写出了荷塘生存的现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荷塘继续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挣扎”一词,准确地表现了目前荷塘生存的艰难,暗示了植物园和荷塘日益受到的“戕害”,将荷塘拟人化。“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这是作者的美好愿望,是作者面对能给自己心灵以安慰的荷塘发出的祷告。因为这片荷塘是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是不可割舍,也无法割舍的“圣地”。
二、重点语段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至“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剖析:这是文中描写“荷塘风起”美景的核心段。作者以传神的彩笔描摹荷叶,既曲尽荷塘风起的实之美,又宣泄出一种“碧黛深沉”的空灵之美。作者把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风事端于一体在同时间里展现,使“荷塘风起”这一大的美境如在眼前。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首先交代了观察点“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属于定点观察。然后集中笔墨,调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了荷塘风起的美景:“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在这里,作者采用细腻逼真的描写手法,将“风起”瞬间的荷叶的形状、光线与色彩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各种色彩的调动运用,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睹其色,如闻其香。“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过后,同样的光景重演,同样的彩色,同样的振奋。”这反复呈现的美景将瞬间的美放大,在作者的心中定格,成了作者永远的享受。所以,作者在文中说:“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审美鉴赏
内心与自然的和谐
本文在写法上注重主、客观世界的相互“感应”,善于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来暗示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善于借助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首先,作者把“荷塘”与“风起”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熔为一炉,创造出一个冰清剔透的“第二自然”。其次,作者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精妙的思想、浓烈的情绪,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既通过自然形象的描绘,将其蕴藏在作品中,而又不把话说完,令读者一览无余。
围绕“荷塘”,作者采取了移步定点的写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了荷塘的静谧之美、动态之美。荷香、荷叶、荷花在作者笔下无不变成了冰清剔透的“第二自然”——人化的荷塘妙境,曲折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作者微妙的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在众浊中见清澈的风貌以及执意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作者没有脱离生活,去作田园牧歌式的赞美,而是凭知识与良心去丈量现实,去描写生活,去抒写时代的忧思,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这篇文章区别于一般写景文字、游记的审美价值所在。
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学习目标
语言品味,能力提高
表达技巧
动静结合
⑴表现手法上
对比
比喻
⑵修辞上 借代
拟人
语言艺术的突出之处
①用词生动准确 ②比喻贴切形象
名句名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绿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名句名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表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心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创新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问题一
《荷塘风起》中有部分文字可以说是对这一首词的下阕的散文化的处理,请把它写出来并加心体会。
问题一答案
①课文第2段的“天雨的时候……发出那灌水的悠闲音响”。
②这一段文字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拟人和准确生动的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逼真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生动传神,活泼有趣,极富美感。
仿写
仿写下面一段话的意境、修辞方式和表达方式写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答案
没有风,湖面如同一面镜子,湖水轻轻抚着湖心小岛,像慈母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