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山居秋暝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山居秋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9:22:59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山 居 秋 暝
王维
★请思考: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王维)
★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
★初步感知: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诗人愿望(抒情)
★把握线索 抓住意象
★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深入鉴赏
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拓展:其他表达清静的诗句还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蕴含的诗人的情怀,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而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认识王维的创作风格,这是教学重点。
教法
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
朗读教学法:古典诗歌的诵读与鉴赏是合二为一的。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探究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法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感彩。
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感知诗歌的意境,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达技巧及王维的创作风格。
指导学生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1、导入:先播放歌曲《相思》,然后问:这首歌里面的歌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谁写的诗句?对,唐代诗人王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
2、交代学习目标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掌握“分析意象,品味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旧体诗歌分“古诗” (古体诗)、“近体诗”、 “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5、诵读指导,疏通诗意
、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内容相配的画面,并同步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朗读诗歌一遍,并纠正字音以及指导如何读准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特别要弄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语法特点,再次朗读。
、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6、自主合作探究、品味鉴赏: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展开讨论。
、首联交代了什么?
、诗人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
、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妙处。
、苏轼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结合本诗颔联和颈联,谈一谈你的看法。
7、小结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写了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诗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结合。
通过鉴赏此诗,我们可以积累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先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感情基调,再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来解读诗歌,紧接着发挥想象、联想,抓住意象来把握意境,抓住抒情、议论性文字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8、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当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一个“____”字明写山野的“静”意,又用几个诗句暗写山野的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典型句子。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9、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找出一首最喜欢的、又能体现王维创作风格的山水诗,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明月松林
山居之景 (动静结合)
清泉岩石
山居秋暝 清幽 留(隐居)
浣衣之女
山居之人 (以动衬静)
渔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