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听听那冷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1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听听那冷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9:22:5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
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
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
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
的传人”。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 愁 余光中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叠词叠句
  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雨的感性
(女性)
空蒙而迷幻
薄荷的香味
淡淡的土腥气

视觉
嗅觉
触觉
多情的雨
作者是如何描写美国西部的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听雨
美感
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
大陆
在岛上回味
凄凉,凄清,凄楚,
凄迷
怀乡之痛
少年听雨
中年听雨
白头听雨
红烛
客舟
僧庐
温馨
漂泊异乡的沧桑
浓浓的伤感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
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 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窗外在喊谁
单调而耐听的音乐
    是回忆的音乐      
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甚至是家乡的猫儿呀狗儿的……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我家在中国《听听那冷雨》学习提纲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4.品析文章极富诗意和哲理的语言。
一: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
诗的代表作《乡愁》,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评论集《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梵谷传》
二:基础知识
读音
料峭 霏霏 孺慕 裾边 黔首 仓颉 滂沱 咀嚼 琐屑 滂沛 忐忑 弥漫 啾啾 苔藓 潺潺 黏 惊悸 皑皑 氤氲 蓊郁 沟壑 铿锵 千噚 擎天 沁人心脾
多音字 ( )
( ) ( )
劲 相 嚼 ( )
( ) ( )
( )
形近字
舐( ) 啮( ) 骇( )
舔( ) 龋( ) 垓( )
黏( ) 濑( )
( ) 獭( )
粘 籁( )
( )
词语积累
料峭:<书>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黔首:古代指百姓。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造句: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凄楚:书面语,凄惨痛苦。
凄迷:书面语,①(景物)凄凉而模糊,如:月色凄迷。
②悲伤:怅惘。如:神情凄迷。
凄凉:①寂寞冷落(多用于形容环境或景物)
②凄惨,如:身世凄凉。
凄清:①形容清冷,如:凄清的月光。
②凄凉,如:琴声凄清。
5、与雨水有关的优美诗句。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0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掬水月在手,弄花乡满衣(唐·良史《春山夜雨》)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宋·苏轼《蝶恋花·春景》)
三: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标题是《听听那冷雨》作者是从哪一节起写“听”冷雨的?
“雨不但可以嗅,可亲,更可以听”此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可嗅、可亲”承上文哪一句话?
本文引用或化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表达了本文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主旨是怎样的?
结合全文,写一下你心中的冷雨是怎样的?
夜雨诗意
记得几年前我在庐山上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一座座坍弛的屋基,从屋基的用料看,绝不是山民的居舍,而应该是精雅别墅的所在。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他们终于没有住久,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焉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我以前对夜雨的感悟与他领受的大为逆反。狼狈的苦旅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国外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替我驾车的女士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一时还很难从这些事端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为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规整无比的园林一般。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前不久听到有人对那些以黄土文化为背景的艺术作品提出批评,认为它们写得过土过野。这些批评家不愿意看到人类行旅上的永久性泥泞,只希望获得一点儿成果性的安慰。无论在生命意识还是在审美意识上,他们都是弱者,狄德罗所说的诗意他们无法理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态度。
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答:
②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替换?为什么?
答:
③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答:
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答:
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答: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回答1-2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1.对这首小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小诗的首段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代船只。小诗的第二段是说作者成人后和新娘各在水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旧社会,母亲在诗中借代自己的祖国。小诗的第三段是说作者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海峡用“浅浅”来修饰。小诗的第四段是作者登高的一呼:海峡绝对阻挡不了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意愿。
  2.对这首小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意愿。
  B.实际上,这首小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假,写思念祖国是真。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小诗在音节上回旋往复,一唱四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小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这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钴姆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迴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嵚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户、杜,则贵游之上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达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而找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数(几乎)
  B.余 而售之(怜悯)
  C.以 兹丘之下(呈献)
  D.不 旬而得异地者二(满)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不同。
  B.两“其”字相同,两“售”字也相同。
  C.两“其”字不同,两“售”字也不同。
  D.两“其”字不同,两“售”字相同。
  3.下面各句与“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成以其小,劣之
  D.烈火而焚之
  4.用小丘际遇,作者寄寓了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才能的原因。下面对能表达寄寓原因的句子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③.余怜而售之
  ④.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⑤.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三百,连岁不能售
  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1.答案:DE
解析:D项与原文“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的意思相悖。E项说“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态度”,而原文中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的是“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规整无比的园林一般”。
2.答案:(1)“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的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解析:本文写的是夜雨中的诗意和哲理,而作者的感受正是由“富有的雅士” “一座座坍弛的屋基”引发的。
答案:(2)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解析:两者的表述对象不同,一是美国教授,一是作者,不能互换;两个词的搭配习惯也不同。
答案:(3)艰难。
解析:末句“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是列举后对主旨的提升。
3.答案:人在与自然的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解析:重温“蜀山行旅图”中千年的生命力,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是照应前文的“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和“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4、.答案: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解析:作者在末尾两段说“人类行旅上的永久性泥泞”会获得收获的安慰,“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综合题
11.C12.B 19.B20.A21.C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