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劝学
战国·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 子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解题
劝学
劝勉
学习
学不可以已
写出下列红色的字词的拼音
1.木 直 中 绳
2.金就砺则利( ) 3.须 臾 之 所 学 ( )
4.而闻者彰 ( ) 5.假 舟 楫 者 ( )
6.君子生非异也 ( ) 7.故不积跬步 ( ) 8.骐 骥 一 跃 ( )
9.驽马十驾 ( )
检查预习
zhòng
lì
yú
zhāng
jí
xìng
kuǐ
qí jì
nú
11.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 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 16.登而望矣
17.虽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日参省乎已 20. 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shě
qiè
lòu
zào
Jià yú
dēng
gǎo pù
áo
cānxǐng
róu
diàn liǎo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课文朗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朗读
课文分析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 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 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輮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圆规。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
通“曝”,晒。
④挺:直。
理解课文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 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理解课文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第一段思路
学习
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 胜 于 蓝
冰 寒 于 水
以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理解课文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理解课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学习
作用
弥补
不足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 舆 马
假 舟 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善假于物
第二段思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 ,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
①焉:助词。
②渊:深水。
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
理解课文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骐骥:骏马。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理解课文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
①锲:刻。
②镂:雕刻。
③用:以,因为。
④跪:蟹的脚。
⑤螯:蟹钳。
⑥躁:浮躁,不专心。
理解课文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学习的
方法、
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对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对比
第三段思路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劝
(劝勉,鼓励)
已
(停止)
中
(符合)
槁
(枯干)
挺
(直)
实词积累
砺
(磨刀石)
跂
(提起脚后跟)
疾
(强,此处指声音宏大)
彰
(明显,显著)
假
(借助)
实词积累
绝
(渡)
兴
(起来)
跬
(古代的半步)
功
(成功)
锲
(刻)
躁
(浮躁,不专心)
实词积累
而
虚词积累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递进连词)
(顺承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虚词积累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从)
(比)
(对)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无以至千里。
(判断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固定句式)
常用句式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终止)
(到了极点)
(隔断)
(非常)
(渡)
课堂练习
强
挽弓当挽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有力的弓)
(强健)
(有余)
(竭力,勉强)
课堂练习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
(借)
(借助)
(假如)
(与“真”相对)
课堂练习
望
吾尝跂而望矣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名望)
(农历每月十五)
课堂练习
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听见)
(见闻,知识)
(声誉,名声)
课堂练习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暴见于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从
比
不译
到
被
在
课堂练习
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无义
代词,代木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輮使之然也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兼词,于此
助词,不译
兼词,于何
代词,代这件事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不译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却 可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不译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学习应取的方法和态度
1.知识必须积累
── 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
2. 学习贵在有恒
── 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
3.学习必须用心专
── 蚓和蟹两个比喻
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写作特点
⒈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⒊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⒋君子生非异也
⒉輮以为轮,
有—又、暴—曝
知—智
生—性
輮—煣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 可以因为
2. 輮以为轮 以为:古义把…做成
(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车柔使之然也:“ ”通“ ”,火烤。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古今异义(例)
古今异义字 古义 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广博地学习 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藏身 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 黄金
3、一词多义(例)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不真)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 (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末语气词)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
锲而舍之 (表承接) 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登高而招(表承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 明知故犯 (故意)
温故而知新 (原来的东西)
4、词类活用(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特殊句式(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輮以为轮 (省略句)
(二)翻译下列句子(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荀子《劝学》导学设计
课文助读
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劝学》设喻艺术浅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多方设喻,寓深于浅,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色彩,产生了震烁古今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正所谓“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先说形象的鲜活。作为一篇说理文,本文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比喻说理,大量用喻,并且除了几处关键句之外,几乎通篇用喻。这些比喻中的喻体,如青与蓝,冰与水,木与绳,金与砺,跂望与登高……水渊与蛟龙……或为物象,或为事象,源于生活,习见易懂,信手拈来,鲜活生动,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从而起到出语珠玑,言近旨远,常读常新的艺术效果。
次说手法的多变。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或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或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单独设喻,或连续设喻;或同类并列,或正反对照;或以议带喻,先摆出道理再设喻诠释,或以喻带议,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或干脆以喻代议,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用喻虽多,了无板滞。并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再说逻辑的谨严。文中众多的比喻之所以运用得工巧而不凌乱,除了得益于喻体的鲜活和手法的多变之外,更主要的还得益于文章逻辑的谨严。这种逻辑上的谨严既表现在文章的整体上,又表现于局部段落内部。具体说来,全文三段(有的版本分为四段)文字,并不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首段首句片言居要,直陈观点:“学不可以已。”以下三段便围绕这一中心,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方法”角度承之,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在每段文字内部,作者又总是善用段首段尾观点句,将众多比喻统摄起来,并与全文的中心论点连接在一起。并且这每段内段首段尾观点句的运用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首尾并用,前后呼应(如一二两段),有的则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比喻的丰富内涵和文章的基本内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荀子正是通过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使他的文章既铺陈扬厉,警句迭出,又说理透辟,行文简洁,在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中别开生面,自成一家,被赋予“诸子大成”的美誉。
此外,谈学劝学的古老话题,“学不可以已”的光辉论断,“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等格言警句般的文字,又莫不与我们当前所处的学习的时代,所主张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息息相通,也许这也正是本文能成为一曲响彻千年、传诵不衰并引导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不断地向着未知开拓进取的学习集结号的更为根本的原因?
牛刀小试
基础知识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积善成德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下列各句中,与“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輮以为轮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精段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11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木直中绳 中:________________
②木受绳则直 绳:________________
③金就砺则利 就:________________
④而绝江河 绝: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①虽有槁暴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_
②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 通________ 意为________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_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用它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这句话脱化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包含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该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填空:
文中三段文字,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 。文章紧扣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 、____ 、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 ;第二段从____ ;第三段从____ ,提出了三点:要____ 、要____ 、要 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 、____ 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8. 文中第三段末尾作者总结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人认为这句话暗合了儒家关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传统观念,与荀子所一贯主张的“性恶论”是矛盾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依照下列两句话的格式,另造两个句子。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的《劝学》一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鲜活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向我们诠释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正确态度,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本文所诠释的哲理和思想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将具有更加现实而鲜明的指导意义。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苏轼读《汉书》
朱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传达人员)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从座位上站起来),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 谪:被贬职
B、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 谒:拜见
C、愧谢久候之意 谢:感谢
D、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 语:告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客有诵公之诗云 如是者久之
B、客以公对 以先生天才
C、何人所作 何用手钞邪
D、凡三经手钞矣 凡数挑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朱司农对苏轼敬意的一组是()
①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②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
③公离席,复请曰 ④凡数挑,皆然
⑤ “先生真谪仙才也!” ⑥他日,以语其子新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初贬黄州时,听到一位客人诵读朱载上的两句诗,便惊问作者何人,并称赏再三,这不仅表现了苏轼懂诗,而且表现了他随处留心、虚心好学的精神
B、数日后,朱司农往访苏轼并和苏轼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自此以后,苏轼常常登门拜访,朱司农也偶然回访。
C、一次朱司农拜访苏轼,苏轼因忙于抄写汉书居然浑然不知,让对方枯等了好久方才接见,当朱司农了解实情后非但没生埋怨,反而深为感动,并用苏轼的故事教育儿子朱新仲要更勤苦读书。朱新仲也曾用苏轼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D、苏轼身处逆境依然手抄《汉书》全稿刻苦学习并读书成诵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代文学大家虚心好学与博学强志的一面,也让我们领略了他能够失意不失志、绝地反击并勇敢地实现精神突围的深层原因,无论是对我们的读书还是做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答:
(2)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答:
⑶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答:
收藏夹
(一)《荀子》和荀况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弟子所作,现存32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为文多长篇大论,淋漓酣畅,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排偶。《劝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为《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为节选,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态度。写法上善用比喻,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称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 著书数万言而卒。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礼法的作用。
(二)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史称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定胜天,应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其门人韩非、李斯为战国末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附:牛刀小试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C(水,名作动,游水,其余均为形作名)
2. B(其余均为古今均为古今异义)
3. A(判断句,B为省略句“輮以(之)为轮”,C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为定语后置句)
精段精练
4.①中:合乎;②绳:墨线;③就:靠近,接近;④绝:横渡
5.①有通又,意为又;②生通性,意为资质,禀赋;③知通智,意为智慧
6.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学习能使人超越(或提高)——既可以使人超越自我,也可以使学生超越先生(或: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7.重要意义 态度 学不可以已 能力 素质 修养 (或素质、智力、德行)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 坚持(或有恒)专一 铺锦列绣 多方设喻(或铺陈扬厉,警句迭出)
8.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一说法不尽正确。因为荀子这句话固然暗合了儒家传统观念中关于“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念,但却并不意味着也认同其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因为作者文中所说的“生非异也”中的“生(即性)”,依然是指人性中“恶的本性”,即无论君子还是一般人,其本性原本都是恶的,在这一点上君子跟一般人并没什么不同,是相近的,即所谓“性相近”,所不同的只是君子和一般人在后天的习惯上有所不同而已,即君子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向实践学习,而一般人则不善于利用外物,不善于向实践学习。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后天的努力,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通过后天的努力,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荀子所一贯主张的“性恶论”非但不矛盾,反而是意脉相承的,并且恰恰有力地证明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
9.参考答案:①故玉雕琢则成器,铁百炼则成钢,人博学多思而勤实践,则见多识广而本领高强矣。②积沙成塔,游人集焉;积腋成裘,寒士衣焉;积少成多,而实力自得,胜券握焉。
10.略。温馨提示:此题意在训练学生拓展迁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只要做到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揭示出课文的现实意义并做到言之有理(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有序(有条理有层次)、言之有物(有内容有论据)即可。如果能学习课文写法再在形象性和比喻论证方面有所体现和借鉴更好。
11.①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②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
拓展阅读训练
12. C(道歉)
13.D(均为总共之意。A前之,助词的;后之,称音助词,不译。B项前以,介词用,拿;后以,介词凭借。C项前何疑问代词什么,后何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14.D(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朱司农对苏轼敬意”的要求。①表现的是苏轼对朱载上诗作的称赏和赞美”。 ②表现的是朱载上和苏轼的相互倾慕相知。④表现的是苏轼诵读水平的高超。其余③⑤⑥合乎要求。)
15.B(“自此以后,苏轼常常登门拜访,朱司农也偶然回访”错,应是“自此以后,朱司农常常能够登门拜访苏轼”)
16.⑴要留下,却枯等了那麼久,实在有点疲乏;想要离开,却又已经通报了姓名。⑵我从开始读《汉书》到现在,一共抄了三遍了。⑶东坡尚且这样,才智一般的人能够不勤于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