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凡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编写,历时十九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之《资治通鉴》。
临 江 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四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操,时年五十三岁
短 歌 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孙权
周瑜,时年三十三岁
孙权,时年二十六岁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
鲁肃,时年三十六岁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重要虚实词
1.刘表卒
2.刘备…与操有隙
3.令将军与臣有卻
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5.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6.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7.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8.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9.肃径迎之
10.肃宣权旨
11.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12.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13.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5、此帝王之资也
6、巨是凡人
7、我,子瑜友也
8、子瑜者,亮兄瑾也
二.古今异义
致殷勤之意
三.三个活用
敬贤礼士
四.句式
1.与结盟好
2.恐为操所先
3.豫州今欲何至
4.刘备,天下枭雄
表卒,琮降,备逃
肃往,刘悦,定交
——陈语嫣
孙权纳谏遣鲁寻备会长坂
曹操占荆使刘派亮定盟约
——李金轲
鲁肃言孙权联刘备以敌曹操
子敬说玄德结讨虏共治孟德
——李季丰
第 一 回
扫残云,曹操下江南
御猛兽,鲁肃寻盟友
孙 权
张 昭
鲁 肃
诸 葛 亮
周 瑜
第四段知识小结
一、重要虚实词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3、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6、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
能知
8、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二、古今异义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
之绝
2、北面而事之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三、句式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一.指明祸患
二.激发斗志
三.分析军情
1.我方兵力
2.敌军弱点:
将士疲敝
不习水战
民心不稳
四.展望前景
孙 权
诸葛亮
张 昭
鲁 肃
周 瑜
第五段知识小结
一、重要虚实词
1、是时曹操遗权书曰
2、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4、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5、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二、活用
乘犊车,从吏卒,
交游士林
三、句式
1、且将军大势可以
拒操者,长江也
2、将军迎操,欲安
所归乎?
一.指明祸患
二.激发斗志
三.分析军情
1.我方兵力
2.敌军弱点:
将士疲敝
不习水战
民心不稳
四.展望前景
对比分析
切身利益
孙 权
敌方人和、
地利、兵多
诸葛亮
张昭
鲁肃
周 瑜
六、七段知识小结
一、重要虚实词
1、将军以神武雄才,
兼仗父兄之烈
2、因拔刀斫前秦案
3、愿将军勿虑
4、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5、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二、通假字
1、将军禽操,
宜在今日
2、五万兵难卒合
三、古今异义
1、操虽托名汉
相,其实汉贼也
2、割据江东,
地方数千里
3、邂逅不如意,
便还就孤
一.指明祸患
二.激发斗志
三.分析军情
1.我方兵力
2.敌军弱点:
将士疲敝
不习水战
民心不稳
四.展望前景
一.我方优势
二.敌军弱点
1.丧失人和
2.触犯大忌:
后患未除
舍长逐短
保障乏力
不习水土
三.敌军实力
1.虚张声势
2.军心不稳
对比分析
切身利益
孙 权
敌方人和、
地利、兵多
诸葛亮
张昭
周瑜
鲁肃
第 二 回
战或降,谋士先交锋
生与死,国主痛抉择
第三部分知识清单
一.通假
1.顷之,烟炎张天
2.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二.重要词语
1.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2.余船以次俱进
3.骑乃得过
4.顷之,烟炎张天
三.一个活用
道不通,天又大风
四.句式
1.裹以帷幕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夏口即今汉口
第 三 回
借东风,周瑜巧纵火
中奇计,曹操大溃兵
思考与探究:
赤壁一战,成就了多少男儿的千古英名,也惹得多少后世豪俊艳羡和感叹,如苏轼、辛弃疾。独唐杜牧不以为然,他认为东吴取胜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因素而已。你同意杜牧的看法吗?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 乡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 弃 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
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豕犬耳。——曹操
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无疑也是有功劳的。请给他写一份颁奖词。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洗脚妹刘丽颁奖词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颁奖词
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
离合总关情。
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苏教版高二选修《赤壁之战》教案
课前提问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刘备 诸葛亮,吴:孙权 周瑜 鲁肃)
3.《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4.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5.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6.结果如何?(周瑜胜利,曹操失败。)
7.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得胜利的?(火攻)
四、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 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 (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 命猛将统兵数万 (名词,将领)
求救于孙将军 (名词,高级军官)
彼所将中国人 (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 (副词,将要)
治 共治曹操 (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 (动词,管理)
卒 疲病之卒 (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 (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 (动词,临时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 (名词,次序)
方 助画方略 (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 (副词,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 (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 (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 (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 为孙权长史 (wéi 动词,是)
为操后患 (wéi 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 (wéi 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 (wèi 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 (wéi 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 (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
于 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 (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 (介词,到)
受制于人 (表被动,被)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1段——鲁肃献策
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赤壁;
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3、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4、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5、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6、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二、讲读第2段——诸葛回访
1、第一段重点写鲁肃,这二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三、讲读第3段——降战之争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四、第四段——周瑜论战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五、第5段——孙权决断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 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