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2教学资料(含课件等2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学期 鲁教版必修2教学资料(含课件等2份):《梦游天姥吟留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0 19:22:59

文档简介

博兴二中课堂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情况;
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作品,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鉴赏诗作的意境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大诗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此后,中国诗坛沉默了好久,直到一千多年前,中国另一位大诗人被迫从长安离开,虽有惊天伟地的才干,但在长安却没有得到丝毫的展示。他走投无路“一朝出京国,十载客梁园”,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
二、作者简介(教师展示幻灯片)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边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的接触了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强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三、题解
教师引领学生从题目中提取信息,可让学生自己主动回答。
教师明确:1、梦:本文的文眼
2、天姥:梦游地点
3、吟:一种歌行体,本指吟咏,低声吟唱,是古体诗的一种题材
4、留别:诗的重心(让学生思考与文中的哪一句诗应和)
四、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让我们先抓住“梦”字,与李白一起梦游一番,下面转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请一位学生读诗文,其余学生帮他正音(学生指出其读错的地方)。
2、教师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字词。
3、再请一位学生完整读一遍或教师范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是怎么扣“梦”字的,诗人为何去游天姥山,梦游中诗人都看到了什么?
五、解读文本
(一)分析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这段向我们交待了什么?(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2、教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
⑴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教师明确:入梦缘由
⑵诗人的梦由是什么?(从诗文中找)
教师明确:第一段前半部分
⑶文中既然写自己游的是天姥山,那应只写天姥山就可以了,为何还写了五岳,写了赤城,写了天台,这是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目的何在?
教师明确:衬托、对比、夸张
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天姥山的雄伟气势,神气,即令人向往之处。
⑷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点评。
⑸教师指导读这段——山有气势,读的时候也要有气势(再读齐读)。
教师:诗人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有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高峻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我们的幻想,吸引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向那梦幻境界飞去——引入第二段
(二)分析第二段
1、 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读完后,让同学们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本段可分为几个小层次并概括一下层意(用一个带“梦”字的四字词语)。
教师明确:
四个层次:⑴梦游历程 ⑵梦中见闻 ⑶梦中仙境 ⑷梦醒时分
2、学生起来阐发自己的观点。
3、鉴赏诗文(1—3小层)
⑴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鉴赏诗文,可从语言、情感、意境、关键词等方面入手。教师作示范鉴赏第一小层:这层写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渡镜湖,又飞至剡溪,其出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幽雅,十分美。我们鉴赏的时候可抓住“飞”字,诗人飞在迷人的月色中,下衬清澈荡漾的湖水,身上的衣服随微风飘荡,像仙人一半,这正是诗人想要的感觉。这感觉,这境界是让作者感到兴奋和欣喜的——指导学生读,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⑵把学生分成两部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一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鉴赏第二小层,另一部分学生鉴赏第三小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在读写笔记上。
⑶学生将自己所写展示给大家。
①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点评。
如鉴赏“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时指导学生抓住“忽”字,表明作者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傍晚的降临(还可联系实际);鉴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时指导学生抓住“栗”“惊”两字,这两个字是使动用法,衬托出一种气势;鉴赏梦中仙境时:这一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境界阔大,楼台殿阁富丽堂皇,日月照耀一片光明,神仙与众生云集在一起和睦相处,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的美好世界。
②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此的感情变化。
教师明确:欣喜——惊惧——痴迷、向往
③师生齐读这一部分
1、教师引导进入下一环节:美梦总不愿醒来,但梦中就是梦,诗人总要醒来。李白将 梦描绘得越美好,他醒来的感觉会越是怎样?
学生:有无限的惆怅,怅惘,失落之感
2、教师设问:梦境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梦想后只有无限的惆怅,诗人为何还要做这样的梦呢?
(1)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明确:一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由乐土
一有对现实的不满,由此教师交待写作背景: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召入宫,供奉翰林,那时的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后,他经历过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过了三年狂放纵酒的日子,但由于他性格高傲,不被权贵和近臣所容,终被排挤出
京“一朝出京国,十年客梁园”,自己的政治抱负终究没有实现,这对狂傲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只能去梦境中寻找,也反映了其对现实的逃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对现实不满采取的方式,又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对梦境描写得越美好,表现其憎恶现实,对现实的不满越强烈。
(3)教师:梦醒后是失落的,诗人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慨(梦醒感叹),是怎样的感慨呢——引入第三段
(三)分析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教师设问:诗人在醒后发出的第一声长叹是什么?这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答;
教师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句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无辜遭受打击后心境的一个侧面,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避世与纵情山水的思想。
3、回归到题目:这段中哪一句与“留别”二字相照应?
教师明确:这段中间两句。
4、教师提示:李百虽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逃避心理,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他仍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学生齐答)这句即是明旨,又是明志,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的感情。
5、指导学生读这段。
六、师生齐读全诗。
七、作业:背诵全诗。
博兴二高一、二级部语文组:郝娟娟
2006、12、19(共58张PPT)
李白
JYZX丘龙
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以奇文取称
--元稹
才大语终奇
--钱起
才矣奇矣
--白居易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对联颂李白:
1)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3)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
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 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文章背景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又因醉中命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yǎn)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故地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 题
梦游:
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
所梦内容。
吟: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定。
留别: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课文朗读
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Ⅰ、写作思路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一、梦游之 由(起)—— 叙述
二、梦游之 景(见)—— 描写
三、梦游之 吟(叹)—— 议论、抒情
思 路
Ⅱ、意境赏析
诗歌记述了哪些事?
描写了哪些意象?
意境有何特点?
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
梦游之 景
内容
事件
意境
特点
表现
手法
思想
情感
梦游之 由
梦游之 吟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信:
语:
或:
确实
谈到、说起。
有时
瀛洲
天姥山


陪衬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城:
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
用的手法
夸张\对比
拔:超出、超过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的手法
衬托
东南:名词作状语,
向东南
梦游之由
瀛洲难求
天姥可睹
向天横
拔五岳
掩赤城
倾天台
峻拔雄伟
对比、夸张、衬托
联想、对比、以虚衬实
热情向往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烟涛微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一夜之间就飞过了洒满月光的镜湖。
点明了“梦游”,浪漫之笔.
 清清的溪水荡漾,岸边的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梦游之景
(一)
魂飞剡溪
湖月
渌水
清猿啼
(镜湖)
(剡溪)
凄清幽静
心驰神往
夸张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
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岩千折百转,石道弯弯曲曲,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万转:
迷花:
重叠的岩。
山路弯曲不断。
被花迷住。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殷:
栗:
惊: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殷岩泉”即“岩泉殷”。
使------战栗,形容词作使动词。
使------震惊,形容词作使动词。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梦游之景
(一)
魂飞剡溪
著屐登山
湖月
渌水
清猿啼
(镜湖)
(剡溪)
凄清幽静
心驰神往
云梯
海日
天鸡
叠岩
花石
岩泉
:青云
:半壁见
:空中闻
:万转不定
:迷、倚
:熊咆龙吟
壮美雄奇
流连忘返
夸张、比喻
夸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青青:
澹澹:
黑沉沉的。
水波摇动的样子。。
蓄势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服,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鸟在拉车,排列的仙人像麻一样数不清。
他们在干什么?
  也许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洞天仙境
洞天雷
洞天门
洞天境
洞天仙
:霹雳
:石扉
日月照
金银台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麻列纷下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梦游之景
(二)
天马行空
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悸: 嗟:
心惊
感叹
  忽然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霞云雾却消失了。
  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了低音,使听者的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洞天雷
洞天门
洞天境
洞天仙
:霹雳
:石扉
日月照
金银台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麻列纷下
魂魄动
起长嗟
惟枕席
失烟霞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梦游之景
(二)
天马行空
想落山外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
天姥山: 道书第16福地。泛指天台、新昌两县交界的岗陇诸峰,因坐落于天台万马渡畔的“天姥岩”而得名。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古风,使它驰誉遐迩。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从白鹤镇万年山片里林村下坡约半里,转过一处可供行人遮阳避雨的山洞,就可以看到高10余米的天姥岩:头部方正微圆,侧面的眼鼻唇耳的轮廓依稀可辨,脑后的 髻更是历历分明,显出一付慈容可掬的老妇人神态。腹部鼓出,两臂在前面合拱,宽衣广袖,裙裾下露出圆头鞋。可谓身广体胖,华贵雍容,一付非凡的气度。如此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杰作,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恐怕雕不出第二尊。
天姥岩
景点欣赏
鉴湖泛舟
天台顶峰
岩泉龙吟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鸡 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世间赏心乐事也像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你们东鲁诸君,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历经坎坷的诗人,不禁发出“世间行乐如流水,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真有点“南柯一梦”“一枕黄梁”式的感喟,它包含对人生多少深沉的感触,这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由被召见时的兴奋到被排挤放还的失望的经历,这一梦游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心理过程的折射、其人生经历的折射。
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我整天不愉快呢!
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留别。借“梦游天姥”抒发感慨,向东鲁朋友及自己人生过去告别,以诗明志。
“梦游天姥”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梦游之吟
世事痛苦(及时行乐)
追求乐土
蔑视权贵(憎恨现实、敢于反抗)
豪迈气概
直抒胸臆



魂飞剡溪
着屐登山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凄清幽静
壮美雄奇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现实
梦境
现实
主题
本诗描写作者自身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表现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望。
诗歌的艺术风格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个性化的浪漫:
1、和一些人写得遇仙人纯系偶然,是仙人对自己的恩宠不同,李白开篇就说明他寻访仙境是主动的,是蓄谋已久的,他已探知瀛洲难求,但不肯罢休,再次访得越人,把全部热情投给了天姥山。
2、和一些人只敢觐见一二仙人的奢望不同,李白竟调来“如麻”的仙人,一时祥云纷纷日月生辉,分明是仙家盛会。
3、跟那些凡夫俗子只敢远远瞻拜不同,李白让自己登上天姥山后,“洞庭湖天石扉,訇然中开”,反倒是仙境为礼遇作者而隆重敞开。
在人间一身傲骨的李白,到了神仙世界孔没有丝毫自惭形秽。这是因为李白认为自己本就属于神仙世界,既然地上人俗世丑陋不堪,“谪仙”当然应该重返仙界。
嫉恶如仇、狂放浪漫。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
栗深林兮惊层巅:
虎鼓瑟兮风为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势拔五岳掩赤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二、默写出李白要求“民主自由”的名言警句
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使……惊,使动用法
演奏
低头;服侍
超过
的确、确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练习
填 空:
入梦的原因是: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堂检测
1.指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A、烟涛微茫信难求(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势拔五岳掩赤城( )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1)虎鼓瑟兮鸾回车( )
(2)云青青兮欲雨( )
(3)列缺霹雳( )
(4)对此欲倒东南倾( )
(5)訇然中开( )
(6)古来万事东流水( )
(7)栗森林兮惊层巅( )
3.《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古代诗歌中的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特点是:多数通篇是___________句或___________;平仄___________,用韵比较自由,可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4.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信:古义指的确、实在,副词;今义指书信,名词
B灭:古义指暗,形容词;今义指消灭,动词。
C拔:古义指超出,动词;今义指抽出,动词。
2.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名词“霹雳”作动词,意思是电闪雷鸣;
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向东南;
“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向东;
栗,使……战栗;惊,使……惊。
3.古体诗 古诗 古风 五言 七言 一韵到底 中途换韵。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 答: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