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关于《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读一读,写一写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 寡人谕( )
jū
fú
guī
xi n
g o
yōng fú
náo
qiāng
jìn
yù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
加 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派
对,说
想要
用
表加重语气,“一定”
答应
给予恩惠
用
交换
很好
即使这样
始终
守护
高兴
派
出使
到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以五百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
用
的
听从
况且
凭借
把
当作
忠厚长者
所以
通“措”
用
扩大
违背
轻视
吗
受 地 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接受
封地
从
即使
盛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何况
仅仅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 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
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光着
脚
用
撞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通“苍”
发作
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吉祥
不祥
降示
从
白色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拔出
屈服
直身而跪
道歉
明白
凭借
只
因为
重点词句
加惠:
长者:
错意:
休祲:
挠:
长跪:
免冠徒跣:
给予恩惠
忠厚长者
置意
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
屈服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
摘掉帽子,光着头.
古今异义
虽然
是
今:表转折
古:即使这样
今:表判断
古:这样
易
古:交换
今:容易
谢
今:感谢
古:道歉,谢罪
广:
轻:
缟素:
词类活用
形容词做动词 扩大
形容词做动词 轻视
名词作动词 穿孝服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整体把握
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结构分析
起因
愿终守之
使唐雎使于秦
故不错意也
轻寡人与
长跪而谢之
以地易安陵
秦王不悦
非若是也
虽千里不敢易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经过
高潮
结局
探究: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探究:唐雎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唐雎的说话技巧
懂得一个道理: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培养一种能力:
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启示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唐雎 j 怫然 fú 韩傀 guī 免冠徒跣xi n 缟素g o 庸夫 yōng fú
色挠náo 以头抢地 qiāng 休祲jìn 寡人谕yù
四、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五、字词重点归纳
1、重点词句
加惠: 给予恩惠
长者: 忠厚长者
错意: 置意
休祲: 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
挠: 屈服
长跪: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头.
2、古今异义
虽然——今:表转折 古:即使这样
是——今:表判断 古:这样
易——古:交换 今:容易
谢——今:感谢 古:道歉,谢罪
3、词类活用
广: 形容词做动词 扩大
轻: 形容词做动词 轻视
缟素: 名词作动词 穿孝服
六、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七、研讨与探究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八、文章结构分析
起因 以地易安陵 愿终守之
秦王不悦 使唐雎使于秦
经过 故不错意也 非若是也
轻寡人与 虽千里不敢易
高潮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结局 长跪而谢之
九、拓展探究:
(一)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唐雎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道义)、言之有“力”(威力)
十、启示: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唐雎( ) ②怫然( )
③免冠徒跣( )④以头抢地( )
⑤休祲降于天( )⑥缟素( )
⑦色挠( ) ⑧寡人谕矣(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以大易小 (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愿终守之,弗敢易
B.虽然,受地于先王
C.长跪而谢之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然,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否,非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王要求易地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秦王的一番话可谓是恩威并施,最能体现其“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体现其“威”的句子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唐雎委婉但有力地拒绝易地,你认为唐雎的对答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_________》,是 ________末年___________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不辱使命,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文中的“布衣”是指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3)天下缟素( )
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怀怒未发,休棂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面对蛮横的秦王,唐雎针锋相对,最终使秦王屈服,从选文第一段分析唐雎是如何使秦王理屈词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选文来看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使人发书至赵王( )
(2)乃辞谢固请( )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中的秦王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所使用的手段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而选文中秦王“”,其实都是虚假的承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对他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2唐雎不辱使命
第1课时
1.①jū ②fú ③xiǎn ④qiānɡ ⑤jìn ⑥gǎo ⑦náo ⑧yù
2.(1)用 凭借 (2)派 出使 (3)步行 只,仅仅
3.A
4.(1)虽然这样 (2)错通“措”,安放 (3)扩充 (4)违背
5.(1)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不,不是这样的。
6.秦王借口易地,其真实目的是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8.唐雎的答语中重申了安陵君的态度,同时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揭穿了秦王的骗局,表达了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可谓有理、有力、有节。
第2课时
1.《战国策·魏策四》 西汉 刘向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平民 借代 秦王 3.C
4.(1)“仓”同“苍” (2)道歉 (3)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5.(1)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6.(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7.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8.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献身的人。
9.(1)派 (2)道歉
10.(1)我认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2)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玉。
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2.文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在与秦王的斗争中,他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自己的安危则不予考虑,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完璧归赵”,令人敬佩。
(1)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
安陵君因使唐雎便于秦( )
(2)使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徒以有先生也( )
(3)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