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3 16: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③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重点: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器物与社会特征;
②通过甲骨文、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难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教学重难点】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250万年-约1万年前。
①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石器,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从人类出现至青铜器出现之前
生产工具
形状
用途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较粗糙
用于采集狩猎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精细尖锐
用于农耕生活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250万年-约1万年前。
②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
①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石器,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元谋人:1965年,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分布特点:
分布范围广,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分布特点:
分布范围广,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五十人之间。
单位面积果兽数量有限,人口不能密集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250万年-约1万年前。
②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
①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石器,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③时代特征:生产生活
元谋人:1965年,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分布特点:
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分布范围广,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提醒】火的使用是人类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它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
②遗址分布及特点:
①含义:以打制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同:多元性
异:从满天星斗到六大区系
注:左图来自教材第2页,右图来自东北师大的中国古代史课件
数量多,分布广(多源性)、存在核心区域、不同地区生产生活各具特色(多元性)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
同:多元性
异:从满天星斗到六大区系
注:左图来自教材第2页,右图来自东北师大的中国古代史课件
数量多,分布广(多源性)、存在核心区域、不同地区生产生活各具特色(多元性)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
②遗址分布及特点:
①含义:以打制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④代表性遗址:
③时代特征: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前期:母系氏族公社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姜寨聚落)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从姜寨遗址复原图中可以了解远古社会的哪些信息?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半地穴式圆形型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
②遗址分布及特点:
①含义:以打制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④代表性遗址:
③时代特征: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前期:母系氏族公社
后期:父系氏族公社北方:陶寺遗址
南方:良渚文化
特征:私有制、贵贱有别的社会等级阶级以及公共权力出现;部族间出现冲突剧烈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姜寨聚落)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
②遗址分布及特点:
①含义:以打制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④代表性遗址:
③时代特征: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前期:母系氏族公社
后期:父系氏族公社北方:陶寺遗址
南方:良渚文化
特征:私有制、贵贱有别的社会等级阶级以及公共权力出现;部族间出现冲突剧烈。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姜寨聚落)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①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烹调、八卦
神农氏—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②五帝: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部落联盟
④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前身大汶口文化)
③禅让制:尧-舜--禹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城邑、祭坛等公共空间需要公共权力蟠龙纹是代行公共权力的象征
陶寺遗址出土彩绘蟠龙纹陶盆
山西陶寺遗址的实景图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①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烹调、八卦
神农氏—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②五帝: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部落联盟
④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前身大汶口文化)
③禅让制:尧-舜--禹
文明的标志包含国家、金属、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国家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合作探究
你认为什么是“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
阶级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公共权力设立:军事的需求—内部的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2.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建立者:夏部族的禹
地方管理制度:
权力继承制度:禅让制(传贤)—世袭制(传子)
时间:约BC2070年
中央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②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方
③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部族
①聚族而居:保留血缘关系
②中央-设置机构与职官
①夏王:最高统治者,称“后”
认识:对地方的管理松弛、不稳定。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
上世纪末,声势浩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的夏代纪年重合。恰恰凸显了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困境: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学思之窗】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益让帝禹之子启。
材料二
《战国策·燕策一》:“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1.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说法?
此种史学现象通常与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史料掌握、研究方法、个人身份和立场、阶级属性等因素有关。
理解: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叙述和解释。材料一认为是益主动将王位禅让给启(和平过渡),二材料则认为启是通过政治斗争,打败益而夺得天下(政治斗争)。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2.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建立者:夏部族的禹
地方管理制度:
权力继承制度:禅让制(传贤)—世袭制(传子)
时间:约BC2070年
中央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②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方
③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部族
①聚族而居:保留血缘关系
②中央-设置机构与职官
①夏王:最高统治者,称“后”
认识:对地方的管理松弛、不稳定。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
禅让制(公天下)—世袭制(家天下)
“作为国家的具体表现,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即:第一,它造成了一种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公共权力是指凌驾于国民之上的、被社会全体成员公认并普遍尊奉的权力。
按地区划分就是打破氏族制度,将居民编入地方行政区。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合作探究】夏朝为什么是早期国家?
1.商朝:BC1600—BC1046
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集权程度不高。
三、青铜时代:商和西周(信史由商—纸上之材料:成熟甲骨文与地下新材料:安阳殷墟遗址)信史时代
①权力继承制度:世袭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②中央决策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相)最高的政务官、事务官(王事、神事、民事、军事系统)
③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度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④特点:
提醒:实质是方国联盟,商王国与诸方国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国与国的关系;与后世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有本质的区别。
1.商朝:BC1600—BC1046
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集权程度不高。
三、青铜时代:商和西周(信史由商—纸上之材料:成熟甲骨文与地下新材料:安阳殷墟遗址)信史时代
①权力继承制度:世袭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②中央决策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相)最高的政务官、事务官(王事、神事、民事、军事系统)
③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度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④特点:
提醒:实质是方国联盟,商王国与诸方国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国与国的关系;与后世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有本质的区别。
2.西周:BC1046年—BC771年
治国制度
对象:同姓王族为主、异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①分封制:外部表现—政治上隶属关系(纵向联系)
天子授权:授爵、授土、授民
诸侯义务:政治听命、经济纳贡、军事出征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同姓多,多居富庶地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制约。
影响:扩大统治疆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西周灭亡的制度因素。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2.西周:BC1046年—BC771年
治国制度
对象:同姓王族为主、异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①分封制:外部表现—政治上隶属关系(纵向联系)
天子授权:授爵、授土、授民
诸侯义务:政治听命、经济纳贡、军事出征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同姓多,多居富庶地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制约。
影响:扩大统治疆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西周灭亡的制度因素。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西周:BC1046年—BC771年
治国制度
①分封制:外部表现—政治上隶属关系(纵向联系)
②宗法制:内存纽带—宗族内部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
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划分政治权力。
《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
①核心原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兄弟:长幼有序
妻妾:尊卑有别
“年均以德,德均则卜”
②形成严格的大小宗体系且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大宗:在一定范围内享有主继权和主祭权,地位最尊崇的贵族;与之相对的即是小宗。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宗法制:权利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作用: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解决了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3.商周经济文化成就
①经济:
②文化:
商周天命观—由重鬼神到朴素的民本思想
农业:生产工具:金、木、石并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天子所有的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主要部门—青铜制造(器以藏礼)
实行工商食(si)官制度,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文字—成熟的甲骨文(字以传史)
礼仪制度:将人的视野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秩序
②文化:殷人事鬼神—周人敬天保民
商朝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西周尊礼:事鬼敬神,尊而不亲,敬而远之。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井田制:始于商、盛于西周、解体于春秋战国
公田:贵族占有,庶民助耕,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庶民耕种,收获归已。
天子:所有权;各级贵族:享有使用权,禁止买卖转让
井田制下分公田和私田两部分:
3.商周经济文化成就
①经济:
②文化:开始形成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商周天命观—由重鬼神到朴素的民本思想
农业:生产工具:金、木、石并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天子所有的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主要部门—青铜制造(器以藏礼)
实行工商食(si)官制度,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文字—成熟的甲骨文(字以传史)
礼仪制度:将人的视野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秩序
殷人事鬼神—周人敬天保民
商朝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西周尊礼:事鬼敬神,尊而不亲,敬而远之。
1.政治:
2.经济: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后期民本思想产生;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形成集权。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注重历史传承;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②青铜铸造发达。
①礼乐制度、②文字、③开始形成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小结: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3.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