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 了解生物圈》复习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 了解生物圈》复习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22 08: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
了解生物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光照时间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不仅仅是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2.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A.A
B.B
C.C
D.D
3.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枯叶蝶的体色与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6.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7.如图表示某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DDT的相对含量,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推测该食物链中丙生物的数量最多
C.该食物链中丁生物一定是植物
D.若丁生物的数量大量减少,乙生物的数量会大量增多
8.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如图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链共有3条
B.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
C.重金属污染物在该食物网中草的体内积累最多
D.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不变
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泥、细沙、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塑料薄膜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小鱼→细菌
C.若河水被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获得能量最少的是植食性小鱼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
C.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
D.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1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D.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B.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
C.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
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1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B.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C.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光能制造 
 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 
 .
(2)图中消费者是 
 .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数量减少,则虫的数量会 
 .
(4)该图中有 
 条食物链.
(5)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 
 的关系.
(6)图中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 
 ;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 
 又能被植物重新利用.
17.常见宠物红耳龟是一种是一种淡水龟,繁殖、竞争能力强,会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宠物弃养、养殖逃逸等因素,红耳龟成为我国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图一是某池塘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二是该生态系统的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中的 
 。
(2)该食物网中,与红耳龟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 
 。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水生植物→虾→红耳龟”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
(4)图一的生活环境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一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若图一中红耳龟的数量大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水生植物、蛙、虾、鱼的数量会 
 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6)为防止红耳龟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18.如图中,图一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请根据图二写出其中的食物链
 
 ,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鹰与此生物的关系是
 
 。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该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19.如图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示的各种生物中,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腐生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各种动物为消费者,通过 
 作用,促进了物质循环。
(2)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 
 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鼠与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
(3)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和 
 ;当草原上食物充足时,鼠的数量会增加但又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0.光能影响鼠妇的生活,那会不会同样影响蚯蚓的生活呢?某学校6个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①每个小组准备了12只鲜活健壮的蚯蚓;
②将12条鲜活健壮的蚯蚓放入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央;
③静置半小时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数量。
如表是6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明亮处/条
3
4
3
1
2
2
阴暗处/条
9
8
9
11
10
10
(1)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在明亮还是阴暗的地方生活?
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
(2)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数量后,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对6组实验数据要取
 
 。
(3)选择12条蚯蚓、6个小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本实验的变量是
 
 。除变量外,实验时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条件都应该
 
 ,这样做的目的是: 
 。
(5)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蚯蚓在土壤中爬行能够疏松土壤并增加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
了解生物圈》复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光照时间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不仅仅是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A、影响植物开花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和温度。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和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A.A
B.B
C.C
D.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正确
C、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竞争关系。错误
D、红杏伸出墙外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春雨贵如油”说明植物生长都需要水分,B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枯叶蝶的体色与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解:A、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A正确;
B、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C错误
D、“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正确;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环境影响生物,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解答】解:A、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图①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A错误;
B、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低有机物的总量越多,所以②中食物链:丙→乙→甲→丁,B正确;
C、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由图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无机环境,所以③中食物链:丁→甲,C错误;
D、④表示能量金字塔,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能量总量越少,故食物链为:戊→乙→甲→丁或戊→丙→甲→丁,D错误。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生物富集现象和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表示某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DDT的相对含量,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
B.推测该食物链中丙生物的数量最多
C.该食物链中丁生物一定是植物
D.若丁生物的数量大量减少,乙生物的数量会大量增多
【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
【解答】解:由于进入生态系统地有毒、难分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积累,根据图中各生物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可知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A错误;丁属于生产者,在该食物链中数量最多,B错误;丁属于生产者,数量最多,C正确;乙以丁为食,若丁生物的数量大量减少,乙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生态系统有关知识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因而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8.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如图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链共有3条
B.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
C.重金属污染物在该食物网中草的体内积累最多
D.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不变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即草→昆虫→鼬→鹰、草→昆虫→高原鼠兔→鹰、草→昆虫→高原鼠兔→鼬→鹰、草→高原鼠兔→鹰、草→高原鼠兔→鼬→鹰。
【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链共有4条:草→高原鼠兔→鹰;草→昆虫→高原鼠兔→鹰;草→高原鼠免→鼬→鹰;草→昆虫→高原鼠兔→鼬→鹰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B正确;
C、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鹰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它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积累最多,C错误;
D、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并不是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作用、数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能量的流动、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知识点掌握情况,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考生答题要细心。
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泥、细沙、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塑料薄膜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小鱼→细菌
C.若河水被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获得能量最少的是植食性小鱼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A正确;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若河水被污染,小鱼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多,C正确;
D、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因此获得能量最少的是植食性小鱼,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此题需要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
C.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
D.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鼠因失去部分竞争者而增加,蛇则因食物丰富而增加,B错误;
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C正确;
D、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A、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多是草等低矮的植物,动物的种类也不多,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以及特点。
1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D.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分析解答。
【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B.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
C.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
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解答】解:A、生物圈中的各生态系统并不是密闭的,孤立的,而是开放的,相互联系在一起。A正确;
B、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B正确。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种类的生物,不可能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A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B正确;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D、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B.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C.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1)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功能。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各种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多是草等低矮的植物,动物的种类也不多。A错误;
B、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海洋的面积约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里最大的生态系统,主要植物是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B正确;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调节气候、分解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C正确;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圈,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以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光能制造 有机物 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 .
(2)图中消费者是 动物 .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数量减少,则虫的数量会 增多 .
(4)该图中有 1 条食物链.
(5)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的关系.
(6)图中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者 ,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 有机物 ;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又能被植物重新利用.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图中①②③表示动植物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表示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解答】解:(1)图中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光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消费者是虫、鸟等动物.
(3)如果人们大量捕杀鸟,使鸟的数量减少,则虫的数量会因捕食者的减少而增多.
(4)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形成的链状结构,该图中有1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
(5)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6)图中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能被植物重新利用.
故答案为:(1)有机物;生产者;
(2)动物;
(3)增多;
(4)1;
(5)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6)分解者;有机物;
(7)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概念.
17.常见宠物红耳龟是一种是一种淡水龟,繁殖、竞争能力强,会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宠物弃养、养殖逃逸等因素,红耳龟成为我国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图一是某池塘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二是该生态系统的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中的 分解者 。
(2)该食物网中,与红耳龟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 虾、鱼(缺一不可) 。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水生植物→虾→红耳龟”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水生植物 。
(4)图一的生活环境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图一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红耳龟 。
(5)若图一中红耳龟的数量大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水生植物、蛙、虾、鱼的数量会 减少 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6)为防止红耳龟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应避免宠物弃养 。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解答即可。
【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
(2)红耳龟吃虾,属于捕食关系;红耳龟和虾都吃水生植物,属于竞争关系。红耳龟吃鱼,属于捕食关系;红耳龟和鱼都吃虾,属于竞争关系;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水生植物→虾→红耳龟”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水生植物;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图一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红耳龟;
(5)若图一中红耳龟的数量大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水生植物、蛙、虾、鱼的数量会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6)为减少红耳龟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饲养宠物红耳龟时,应避免宠物弃养。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虾、鱼(缺一不可);
(3)水生植物;
(4)红耳龟;
(5)减少;
(6)应避免宠物弃养(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8.如图中,图一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生态因素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自动调节 能力。
(3)请根据图二写出其中的食物链
 丁→乙→甲→丙 ,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蛇 ,鹰与此生物的关系是
 竞争、捕食 。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环境影响生物 。
(5)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该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生物影响环境 。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增加,由图二可知,丁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乙第二营养级,甲第三营养级,丙第四营养级,故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图二中,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蛇,鹰与蛇的关系是竞争、捕食,因为鹰捕食蛇,属于捕食关系,鹰与蛇同时会捕食老鼠,属于竞争关系。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诗句体现了温度影响生物,即是环境影响生物。
(5)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
(1)生态因素
(2)分解者、非生物部分;一定的自动调节
(3)丁→乙→甲→丙;蛇;竞争、捕食
(4)环境影响生物
(5)生物影响环境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9.如图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示的各种生物中,草是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 者;腐生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分解 者;各种动物为消费者,通过 呼吸 作用,促进了物质循环。
(2)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 吃与被吃 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鼠与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竞争 。
(3)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温度 
和 水分 ;当草原上食物充足时,鼠的数量会增加但又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各种动物为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促进了物质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鼠与食草昆虫都以草为食,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3)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所以影响生物种类和数量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当草原上食物充足时,鼠的数量会增加但又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生产;分解;呼吸
(2)吃与被吃;竞争
(3)温度、水分(顺序可颠倒);自动调节
【点评】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知识。
20.光能影响鼠妇的生活,那会不会同样影响蚯蚓的生活呢?某学校6个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①每个小组准备了12只鲜活健壮的蚯蚓;
②将12条鲜活健壮的蚯蚓放入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央;
③静置半小时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数量。
如表是6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明亮处/条
3
4
3
1
2
2
阴暗处/条
9
8
9
11
10
10
(1)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在明亮还是阴暗的地方生活?
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蚯蚓喜欢(或不喜欢)阴暗的环境 。
(2)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数量后,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对6组实验数据要取
 平均值 。
(3)选择12条蚯蚓、6个小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减小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结果准确性 。
(4)本实验的变量是
 光 。除变量外,实验时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条件都应该
 保持一致 ,这样做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
(5)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蚯蚓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活 。
(6)蚯蚓在土壤中爬行能够疏松土壤并增加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
 生物影响环境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实验,综合性较强,难度不大,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解题关键。
【解答】解:(1)科学探究中的做出假设必须与本实验中的要探究的问题相关。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在明亮还是阴暗的地方生活?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蚯蚓喜欢(或不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活。
(2)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常要计算平均值这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平衡数据,减少误差。
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数量后,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对6组实验数据要取平均值。
(3)选择12条蚯蚓、6个小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结果准确性。
(4)本实验的变量是光。除变量外,实验时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5)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2只蚯蚓,阴暗环境中平均10只,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活。

6)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变松,并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蚯蚓挖掘的洞穴与通道有助于土壤迅速排水,蚯蚓粪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生物肥。使土壤肥沃,还能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这表明蚯蚓在土壤中爬行能够疏松土壤并增加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
(1)蚯蚓喜欢(或不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活
(2)平均值
(3)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结果准确性
(4)光;保持一致;控制单一变量
(5)蚯蚓喜欢在阴暗的地方生活
(6)生物影响环境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