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第一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主备人:乔海梅 教案审核:易永利 2012年7月6日
课题 鼎湖山听泉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情感。2.欣赏,让学生找出最欣赏的句子,各抒己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感情,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难点 感受作者由泉而生的感悟,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补充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今天我们走进鼎湖山,跟随谢大光去听听鼎湖山的泉水,领略其风采。走进作者:谢大光 ,当代散文作家,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在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揭示目标、明确任务:1.诵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感受作者由泉而生的感悟,作者对人生 和历史的理解。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 明确: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挑战: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些景点呢,试试看。四、自学指导二:理清结构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创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诵读激情。按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一(1)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二(2—3)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三(4—7)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庭院漫步。四(8—10)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在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认识感悟。 五、自学指导三:美点追踪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六、自主评价、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通过吟哦讽诵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顺序进行移步换景的写法有了教清楚的认识。
教学反思(共24张PPT)
学会读书(一):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yín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哦:é吟咏。
讽:fěng
(1)用储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2)诵读
讽诵:抑扬顿挫地诵读。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得”,是说“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达到有所得的目的,就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1、写了什么?
2、为什么写?
3、好在哪里?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感受作者由泉而生的感悟,作者对人生
和历史的理解。
走近作者
谢大光 ,当代散文作家,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在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
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些景点呢,试试看。
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按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一(1)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二(2—3)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三(4—7)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庭院漫步。
四(8—10)借宿僧寺,如枕泉而眠,在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认识感悟。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自学指导三:美点追踪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联系实际,写一篇你听雨后的感受。
学习了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作用。
2.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自学指导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放声读或默读),边读边做勾画批注,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文中第三部分(4~~7)段,这一部分除了很少的内容写了泉声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细读第8节,品一品作者是如何变换角度来写泉的,作者从中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自学指导三:
1.生动形象的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
2.作者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3.先举喻体后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
4.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心“随泉而流,游遍鼎湖”,
泉水“滤过心田,冲走污垢”。
作者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历史生生不息,美感充满生机。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
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盱眙县第一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主备人:乔海梅 教案审核:易永利 2012年7月6日
课题 鼎湖山听泉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作用。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情感。2.欣赏,让学生找出最欣赏的句子,各抒己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感情,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难点 感受作者由泉而生的感悟,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补充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写泉的古诗句揭示目标、明确任务1.品味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作用。2.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3. 体会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三、自学指导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放声读或默读),边读边做勾画批注,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四、自学指导二文中第三部分(4~~7)段,这一部分除了很少的内容写了泉声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1.庆云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当年的僧人之众和佛事之盛。2.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3.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作用:1.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2.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五、自学指导三细读第8节,品一品作者是如何变换角度来写泉的,作者从中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六、拓展延伸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七、自主评价、课堂小结作者用心去谛听,从泉声中悟出了“历史是生生不息,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这样的人生哲理,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也要学会将笔触上升到对人生和历史的探究层面上。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