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08:4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呢?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清政府)
资产阶级维新派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第6课
戊戌变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的经过、结果、影响和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等。
3.知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4.正确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意义。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汉代以公家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知识拓展: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因素
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表现:西方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直接割地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2.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列强资本输出方式主要包括借款、设厂、修路和开矿、开银行等,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二)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1.原因:
(1)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倡导。
2.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并在19世纪末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三)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四)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自主学习:
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时间
1895年春
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皇帝
光绪帝
要求
拒和、迁都、变法
目的
变法图强
结果
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
意义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参加科举考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写下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
康有为
“公车上书”虽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将它印发全国,引发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思考: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强学会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的形成。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人士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1)观点:批判封建残余、鼓吹新法、变法图强。
(2)影响:这些宣传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并向国民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守旧之致祸败,则非尽变旧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
“中国之所以不可为者,由于上权太重,民权尽失,故要开国会,立宪法!”
“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
“莠(yǒu)言乱政!祖宗之法不可变!”
“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制,岂容轻改?”
“若废制义取士,人将弃四子书而不读,其害有甚于洪水猛兽!”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
要不要废八股、兴学校
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项目
主要内容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具有维新人士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维新派在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1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二年可以自立,以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南海
自编年谱》光绪二十四年四月
问题:变法太过激进、操之过急、难以实现。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戊戌政变)。
慈禧,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戊戌政变:

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废除变法诏令。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矢志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敢于担当、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探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
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散文《少年中国说》。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1
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逆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对于一贯宣扬的设议院、立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却未敢提及。
材料2
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
材料3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再加上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最终失败。
(2)客观上:
①顽固派的阻挠。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国际环境也对变法不利。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期间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随即不断发展,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材料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问题:依据图片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2.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小结: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练习巩固:
1.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2.“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3.“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B
A
B
4.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6.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创办者是(
)
A.谭嗣同
B.严复
C.梁启超
D.康有为
A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