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简单机械(第五课时):机械效率
日
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可以省距离。2、理解简单机械工作时,费功。3、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意义和掌握计算方法。4、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测量。5、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测量。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运用学案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什么叫做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过的简单机械。①、杠杆的运用。②、滑轮的运用。归纳:运用简单机械,搬动物体,其实就是运用简单机械对物体做功。新课引入:运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或可以省距离,但费力。那做功情况是怎样的?多媒体展示:例: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为600牛的重物,动滑轮重20牛,则拉力要多大?(摩擦及绳的重力不计)要使重物上升2米,绳子自由端需拉过几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多少焦?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是多少焦?直接把物体提高2米,要做多少功?
解题过程:略
思考:为什么要使用滑轮组?使用滑轮组的结果?答:1、使用滑轮组是为了提升物体时省力。
2、省了力,却多做了功。三、新课教学:1、使用简单机械时,可能省力也可能省距离,但会费功。(为什么会这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P86-87
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计算。W有用=G·h
W总=F·S
W额外功=W总-W有用机械效率学案展示:练习1、有四只滑轮,A、B两同学想把100牛的物件抬高20米,他们分别组装了如图1和2所示的滑轮组,已知一只滑轮重10牛,问:他们各自省了多少力?各自又做了多少额外功?(不计摩擦)
问题: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需要关注有用功与总功的比例问题。机械效率:η=有用功/总功(有百分数表示)思考:有办法提高机械效率吗?①、达到同样的目的,尽量少做额外功。(a、减少摩擦;b、减轻滑轮重量。)②、在必须做额外功的情况下,尽量多做有用功。(使用滑轮组时,尽量增加物重)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因为η=Gh/FS,所以需要的主要工具:弹簧称、刻度尺。四、归纳总结:使用任何简单机械都费功。机械效率的意义: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有用功:W=G·h
总功:W=F·S
额外功=总功-有用功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少摩擦、减轻滑轮重、增加物重。测量机械效率。作业布置:课本P89第5题,随堂优化训练P59练习题组3第1、2、3题。
课后反思
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