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百合花
高中语文部编版
必修上册
百合花
一、识作者
永远绽放的百合花——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①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百合花》等短篇集。
[伴读]
①王安忆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这是一对文坛上的母女花啊。
二、知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②
[伴读]
②这篇美丽的作品50多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茹志鹃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
三、拓知识
百 合
全球已发现百合约80余种,主要分布地区是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等温带地区。中国是世界百合的分布中心,约有42种。百合花姿雅致,叶子青翠娟秀,茎干亭亭玉立,色泽鲜艳,是盆栽、切花和点缀庭园的名贵花卉。③
[伴读]
③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nè
niǔ
ní
zā
niù
jì
gān
gà
shàn
xié
mó
zhài
qián
kē
fēn
chóu
chú
2.识字形
mǐn
抿嘴
mǐn
泯灭
jué
发掘
jué
崛起
kē
磕碰
kè
溘逝
luǒ
裸露
huái
脚踝
3.辨词义
(1)稀疏·稀少
[辨词]
“稀疏”,稀而不密,如头发稀疏、枪声稀疏、树叶稀疏。“稀少”,数量少,如物品稀少、路人稀少、蔬菜稀少。
[选词]
①山坡上只_____地散布着几座房子,站在这里可以听到大渡河的哗哗水声。
②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______呢?
(2)安详·安适
[辨词]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安适”指安乐舒服,安静舒适。
[选词]
①漫步在一座座古朴的石桥上,你会感受到这水乡的恬静与______。
②那老者面目______,问他事情,只是淡然一笑,并不作答,一副知白守黑的神态。
稀疏
稀少
安适
安详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释义]
①自告奋勇:
②莫名其妙:
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百合花
主旨归纳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渴望,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任务设计
1.《百合花》中,作者刻画了新媳妇什么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宜用总分式结构。先总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高尚的形象。她听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借给了部队;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把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通讯员牺牲后,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小说不仅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
3.(拓展延伸)纯真质朴的女性形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闪烁着人情美的光辉。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形象,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 ①翠翠,是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与理想爱情形式的寄托。她是一个天真无邪、美丽善良、情窦初开的少女,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②小英子,是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主人公,淳朴善良天真,为了能使可怜的疯子秀贞与亲人破镜重圆,英子千方百计打探消息。当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女儿时,她不仅帮助了她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她们当作盘缠。
任务探究二 立象以尽意——分析物象的意蕴及作用
物象的作用,离不开与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任务导引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在文章中恰当地借助物象描写,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文章更优美,更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任务设计
1.《百合花》中,百合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花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荷花象征纯洁无瑕,梅花象征坚贞不渝,牡丹象征荣华富贵……
答案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说中,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人情美。
3.(拓展延伸)请阅读下面有关作品,找出作品中富有意蕴的物象描写,了解物象的象征含义。
①《边城》虎耳草
②《老人与海》鲨鱼
答案 ①虎耳草的叶子像心形,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②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的化身。
任务探究三 创设人物活动的舞台——鉴赏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包含两方面: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任务导引
小说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环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对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描写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出故事发展所需要的氛围,衬托出人物特点,究其本质,一切都是为服务人物设计的。
任务设计
1.《百合花》中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有什么作用?
这种联想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支持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答案 故乡竹海写得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
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
4.(拓展延伸)参照下列作文题目,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开头,达到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目的。
答案 ①(示例)天空阴阴的,仿佛要压下来,杨柳耷拉着枝条,连小鸟儿也不叫了,整个世界显得一片阴沉,一片压抑,总让人觉得会有什么糟糕的事发生。果然,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②(示例)楼下的桂花开了,一朵朵像一个个害羞的小精灵,香气勾着我的鼻子,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啊!我忘不了那美好的一天。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铁凝《孕妇和牛》
材料二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铁凝谈《哦,香雪》)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孕妇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孕妇没有文化,但是她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2.阅读材料二回答:材料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香雪此时兴奋的心情,在经历了黑暗的恐惧之后,她对前面的路充满了自信,心情随之好起来。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两处加点词句的理解。
答案 材料一中的孕妇不识字,但她对文化有着朦胧追求,却得不到同样不识字的丈夫的理解,这算是一种“生活的严峻”。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并产生了一种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对人生和下一代产生强烈的向往和憧憬。
材料二中的香雪生活在落后闭塞的台儿沟,这对追求现代文明的香雪而言,算是一种“生活的严峻”;但是香雪是村中唯一考上初中的学生,对台儿沟未来的想象,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