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1: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
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
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
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
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
《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B.
颁行了最早的国家药典
C.
编订《授时历》,领先西方300余年
D.
火药开始在战争中使用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哪一位数学家?()
A.
祖冲之
B.
刘徽
C.
秦九韶
D.
贾宪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即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皆可成佛;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使居士阶层进一步壮大。上述现象表明
(
)
A.
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
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
C.
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
D.
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
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像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
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
B.
佛教的传播受到历届统治者的压制
C.
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D.
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儒道思想的融合
C.
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
道教危机的出现
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创作主体的转变
B.
儒学地位的动摇
C.
佛教影响的扩大
D.
社会形势的影响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A.
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
B.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
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D.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如图是《女史箴图》(摹本局部),画中人物衣着依旧飘逸,眼睛传神入化,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风采。其绘画特点是()
A.
以形写神
B.
气势雄浑
C.
骨力遒劲
D.
不拘成法
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
A.
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
B.
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
C.
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D.
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
下列文化领域的成就,与宗教有关的是()
①唐朝与印度、日本的文化交流?????
②石窟艺术发展
③雕版印刷的发展和火药的发明?????
④韩愈复兴儒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言中写道:“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
盗版印刷风气猖狂
C.
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
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唐诗推动了民间印书风气
B.
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开始推广
C.
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
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A.
屈原
B.
李白
C.
杜甫
D.
柳永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
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史学家许倬云曾说“中古(指魏晋隋唐时期)以来的中国是东亚的中国”,意在说明()
A.
中国开始与东亚邻国交往
B.
中华文化大量传播到了周边邻国
C.
中国吸收了佛教异域文化
D.
东亚邻国商人和侨民聚集长安城
《旧唐书·武宗纪》记载唐武宗会昌五年“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这段材料这反映了灭佛的原因是()
A.
寺院经济膨胀,影响政府税收
B.
佛教兴盛,危及儒学正统地位
C.
佛教广泛流行,政治势力扩展
D.
佛教不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同时,所输入的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这次两种文化大交流,虽然也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不同文化间交流融会的互补作用,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摘编自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
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卑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涅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品、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材料四?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朝曾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根据上述材料,从历史条件、双边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评述唐朝的对外政策。(要求:表述要成文,限180字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
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1)阅读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
佛道盛行与反佛道斗争。
???????材料?
(范缜)
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
——《梁书?范缜传》
材料?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韩愈传》);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
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
依据材料,概括范缜和韩愈二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题干没有强调休耕轮作,故A排除。??
B.题干强调的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是精耕细作,故B排除。????
??
C.题干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顺天时,量地利)就会丰收,否则(任情返道)会劳而无获,这主要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故C正确。?
D.题干未涉及改进技术的信息,故D排除。??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魏晋时期的裴秀在《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故A正确。
B.该项是在唐朝,故排除B。
C.该项是在元朝,故排除C。
D.该项是在唐朝末年,故排除D。故选A。??
3.【答案】B
【解析】略
4.【答案】C
【解析】A.题干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其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故排除A。??
B.题干现象与道教无关,故排除B。??
C.题干中的石窟艺术属于佛教建筑,魏晋至隋唐时期其在我国中原地区大量出现,这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C正确。
D.佛教的传播反映不出题干所述时期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故排除D。??
故选C。??
5.【答案】D
【解析】D.据题干“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可以看出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这有利于佛教被大众所接受,故D项正确。
A.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B.题干无法体现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故B项错误。
C.题干无法体现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故C项错误。
故选D。??
6.【答案】D
【解析】D.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可知,这说明佛教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抵制,故D正确。
A.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故A错误。
B.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故B错误。
C.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故排除C。故选D。??
7.【答案】B
【解析】B.题干“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就是说:“人”在成为“仙”之前,首先要遵守世俗社会中人与人的伦理准则,故B正确。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故排除A。
CD.两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D。
故选B。??
8.【答案】D
【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题干中“魏晋时期……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表明这种时局影响到了文艺创作风格,故D正确。
ABC.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C两项认识片面,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ABC。
故选D。??
9.【答案】A
【解析】A.据“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北方民族妇女”“词兼胡汉”等说明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故A正确。
B.据“北方民族妇女”说明不是北方女性,故排除B。
C.据所学,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朝不是民族融合开始,故排除C。
D.题干信息并未涉及儒家思想,故排除D。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略
11.【答案】C
【解析】A.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且对他有所夸大,故不选A。
B.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而是士大夫群体,故不选B。
C.从题干中的“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可以看出王羲之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从“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继承。所以说,他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故C正确。
D.项对题干信息总结不全面,故不选D。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C
【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故C正确。
ABD.AB两项未涉及题干中的相关信息,D项是在宋代,排除ABD。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错误。
B.根据题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是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正确。
C.题干主要涉及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错误。
D.题干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A.屈原生活的时代和“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不符合,故排除A。
B.根据题干“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可以判断“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他的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故B正确。
C.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故排除C。
D.柳永是词人,故排除D。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略
18.【答案】B
【解析】略
19.【答案】A
【解析】略
20.【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由于统治集团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整合的格局,因此当时音乐呈现题干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唐朝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C正确。?
A.唐代强大的军事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
B.秦朝統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错误。
D.唐代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影响: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佛教的中国化;冲击儒学正统地位;促成理学的产生;造就唐宋文化的繁荣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依据“所输入的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可以得出促进佛教中国本土化;依据“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可以得出促进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吸取佛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
22.【答案】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与亚洲邻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3.【答案】(1)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
???????(2)安定统一,统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
24.【答案】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