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上册2.2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上册2.2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22 15: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
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
???
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
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
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
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
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
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
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
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
??
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
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
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
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
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
??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
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
四、小结:
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不同形状的材料抗弯曲能力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乐于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
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
???
发现看似形状相同的两个纸梁抗弯曲能力不同的原理。
教学准备
??
为小组准备:打字用的A4纸若干张、垫圈若干个、木块2个,实验记录表
??
????教师自己准备:打字用的A4纸若干张、勾码、木块2个,实验汇总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打字用的A4纸,问:如果老师把这个垫片一个一个放在这张纸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演示纸张承受不住垫圈的重量发生弯曲的现象。
问1:纸张发生了什么现象?(板书:弯曲)
问2:还是用这张纸,老师要让它承受住这个勾码的重量而不弯曲,你们觉得可能吗?
教师演示:把纸张平放在桌子上,然后放上勾码。
问3:这样公平吗?怎样才公平?
【期望能引起学生对对比试验条件控制的关注:两个木块之间的跨度不变,纸张的长度不变,纸张不变,着力点不变等】
教师演示改变纸张的形状之后,纸张承受住了勾码的重量,并未弯曲。
问4:其他的都没有改变,只改变了纸张的形状,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却显著增强,看了以后,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板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期望学生产生问题:为什么改变纸张的形状之后,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纸张由“——”形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都有提高吗?2、为什么改变成这样的形状,纸的抗弯曲能力就得到提高呢?
???
二、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问1:我们来研究第一个问题:纸张由“——”形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都有提高吗?
【期望学生猜测:纸张由“——”形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都有提高】
???
1.实物投影出示实验材料,问: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想清楚下列细节:
把纸改变成什么形状?(可以是Δ、Ο、Π、□、W、
L、
Z等形。)
什么不能改变?(同一张纸、纸张的长度、支撑物的跨度、垫圈的放置位置等,可以改变的是纸张横截面的形状。)
怎么收集数据进行比较?(分别收集和记录“——”形和其他形状纸张承载垫圈的个数进行比较。)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不断地放置垫圈,直至纸张完全弯曲触到桌面,放置垫圈多的为抗弯曲能力强。)
怎么计算垫圈的个数?
还要注意什么?(放置垫圈时要轻。)
出示记录表:
形状
——
?
预测抗弯曲能力
?
?
实际抗弯曲能力
?
?
我们小组发现:“——”形状的抗弯曲能力????
(??
)形状的抗弯曲能力
2.这么多形状我们都去做,一节的时间是不够的,我们在班级内进行分工,每个小组都做一种形状,再汇总分析。
要求:A.各组在完成实验取得数据后,要保留所有的证据,不要把折好的纸张拆掉,支撑木块的跨度也不要去改变,如果还想做其他的姓张可以到老师这里重新拿纸张。
3.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
4.汇报实验结果,将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投影在大屏幕上:
组别
形状1
抗弯曲能力
形状2
抗弯曲能力
1
“——”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5.
分析数据:
问2: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期望学生发现:1、纸由“——”的形状改变成这些形状可以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2、不同的形状抗弯曲的能力是不同的)】<板书: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研究看似相同形状的两张纸的抗弯曲能力
1.引导学生看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组的数据,猜测分析造成抗弯曲能力不同的原因。
问1:看似相同形状的纸张,它们的抗弯曲的能力却不相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期望能引起学生对两个小组纸的形状的关注,继而推测看似相同的两个形状是存在着差异的,抗弯曲能力的不同是由这些差异造成的。】
2.出示材料和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验再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看似相同的两个形状抗弯曲能力比较
?
形状1
形状2
?
?
预测抗弯曲能力
?
?
实际抗弯曲能力
?
?
我们发现:1.形状1的抗弯曲能力????
形状2的抗弯曲能力。
?????????
2.我们觉得它们的抗弯曲能力不同是受(?????????
)影响的。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共同总结
【期望学生认识到:看似相同的形状是存在差异的,实际上还是不同的两个形状,因为形状不同,所以抗弯曲能力不同】
四、小结延伸
1.
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抗弯曲能力也改变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需要把材料加工成各种形状。(课件演示)
???
2.
既然相同的纸张相同的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也不同,那怎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抗弯曲效果?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
?
教学设计更改说明
在上个“相约星期三”中,我们的司令和与会的团级领导干部对我的“作战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在此,表达对大家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上周六,我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作了调整,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反思我们小组【主题定位为“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产生冲突,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个设想,结合演习情况,现如实报告如下:
1、原先只能支撑1个垫片的纸张卷成圆筒形能承受住6个勾码的重量而没有发生弯曲,这一现象还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纸张改变形状后,它的抗弯曲能力提高了这么多?随即我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1.将“——”形的纸张改变成其他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会变化吗?(因为我掩饰的只是个例,要让学生探究一般规律)2.为什么将“——”形的纸张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会发生变化?从这个环节看出,我的演示至少在试教的这个班级引发了冲突。
2.在探究纸张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这个环节中,果然出现学生折不出预想中形状和垫片提前垮塌的的情况(不是所有小组),需要老师提供帮助。
3.通过实验,学生都能发现形状发生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也会发生改变的事实。但是汇报时,他们只是关注自己小组的数据,其他小组的数据没有引发他们的关注,特别是做“相同”形状的小组的数据。在这里并没有引发学生强烈的冲突,思辨的过程也仅仅停留在零星的学生身上,教学缺乏深度。
4.试教的这节课只完成预设教学任务的一半,“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并未探究,课堂效率低下。
5、至于,司令员提到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哪个方面的能力?”这个问题,课上了,还没有摸出什么名堂来,这与本人的素养有关,实在惭愧。后查阅了网上的资料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涵盖很广,包括发现、理解、界定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设计多种备用方案,与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选择有效的方案,制定行动的计划,坚定不移地执行和过程、结果的评估等,而在这些过程中,还包括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意a志等等的参与,真的很复杂。我看,这节课落实在“发现、界定问题”上来,如何?
鉴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调整为:个例引发问题——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再次进行假设和验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佐证——获得一般规律,删除探究改变形状为什么能够改变材料抗弯曲能力原因,把着力点放在落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状与材料抗弯曲能力相适应上来。落实“主题”的几个点放在:1.教师演示的个例时,让学生设置限制条件和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继而产生新的问题;3、在实验中,用事实说话,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