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1: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课外古诗词
四首
七年级上册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学习目标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导入新课
美丽的峨眉山
导入新课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学常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朗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写作背景
了解诗意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诗歌内容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月半轮秋
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歌赏析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诗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诗歌赏析
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歌赏析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诗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诗人离开故乡独行闯荡,内心有憧憬和喜悦,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主旨
《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的(
)乘船远行,
从(
)出发,驶向(
),最后到达(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的意思,“下”(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
)的感情。

李白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出发
向下游走
友人
故乡
当堂练习
诗歌背诵
1.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3、《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朗读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作者简介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
写作背景
了解诗歌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诗歌内容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诗歌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还指诗人和艺人的颠沛。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诗歌赏析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诗歌主旨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4.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背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歌朗读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作者简介
诗歌赏析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表达渴望和平的愿景;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怜惜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在战场旁边零星地盛开了。  
诗歌内容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强欲”二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登高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登高”
“强欲”
“强欲登高去”
诗歌赏析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无人送酒来”
诗歌赏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歌赏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诗歌小结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歌主旨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诗歌背诵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诗歌朗读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作者简介
诗歌内容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眺望故乡。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诗歌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诗歌赏析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比喻,将月下的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偶,上句仰视,下句俯视,俯仰之间,突出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逼人,描绘了边地的辽阔和苦寒。
诗歌赏析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诗歌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歌赏析
在万籁寂静中,夜风中送来声声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的迷惘心情,衬托出夜景的空寥寂静。“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和满怀的哀愁。
诗歌主旨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