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22 13:3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
A.
蚯蚓改良土壤
B.
森林净化空气
C.
沙漠变绿洲
D.
山顶上和山脚下的植物形态差别很大
2.选择草坪、灌木丛、裸地3种不同植被环境测量空气湿度的原因是(
?
)
A.
这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具有代表性
B.
这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容易找到,便于测量
C.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D.
随机选取
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大树底下好乘凉
B.
蚯蚓钻穴可以改良土壤
C.
绿化荒山防治水土流失
D.
印度洋地震、海啸导致大量珊瑚被毁坏
4.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
夹竹桃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地衣等植物能够分泌酸性物质,对岩石有腐蚀作用
D.
月球引力等综合作用导致潮汐发生
5.下列选项不能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
A.
凡是植物生长的地方一定有水
B.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分布均匀的地区气候宜人
C.
若草原上肉食动物的数量减少,则会相应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D.
有地衣生长的岩石风化速度会更快
6.下列现象中,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
B.
森林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C.
候鸟迁徙
D.
骆驼能长期生活在沙漠中
7.下列成语中,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道理的是(
?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以下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秋天银杏叶由绿变黄
B.
水葫芦疯长威胁其他生物生存
C.
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
D.
针叶林分布在高山海拔较高处
9.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
B.
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
C.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间最常见的捕食关系
10.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大树底下好乘凉
B.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春江水暖鸭先知
11.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其生存环境的实例(?

A.
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
B.
绿色植物能增加大气的湿度、净化空气
C.
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
D.
银杏树在秋天落叶
12.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的是(?

A.
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
B.
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
1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C.
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
D.
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
二、非选择题
14.生物能对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
如森林能够??????????空气,地衣能够分泌??????????,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从而形成土壤。
15.通过对祼地、草坪、灌木丛的空气湿度的测量得知: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填“大”或“小”),植物少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填“大”或“小”)。这个实验说明,生物能够??????一定的环境。
16.澳大利亚政府从中国引进了蜣螂(也称屎壳郎,一种昆虫),不仅解决了草原牧场上大量牲畜粪便堆积的问题,而且改良了草原的?????。
17.某国家森林公园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狐等野生鸟兽168种,水杉、紫椴、赤松、山杜鹃(映山红)等植物600余种,还有近千亩江北最大的淡竹和毛竹林。每年5月杜鹃花开时,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花。(1)
该国家森林公园中,影响金雕、花面狐、山杜鹃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2)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且使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4)大山雀是山中常见的食虫性益鸟,大山雀与松毛虫之间的关系是??????????;紫椴、赤松之间是??????????关系。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因素的影响,如水杉、赤松、山杜鹃等能影响紫椴的生存。
18.下表是某组同学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同时测量草坪、灌木丛和裸地3个地点的空气相对湿度后所得的数据(单位:%),其中甲、乙、丙表示测量地点,A、B、C表示测量时段,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A
B
C
A
B
C
A
B
C
第1次测量
74
64
73
80
70
79
83
77
83
第2次测量
70
57
72
75
64
74
82
73
83
第3次测量
78
65
74
85
70
84
87
75
80
平均值
74
62
73
80
68
79
84
75
82
(1)分析数据可知:甲组测量数据来自??????????,乙组测量数据来自??????????,丙组测量数据来自??????????。
(2)由于B栏的空气相对湿度最小,所以B是在??????????测量得到的数据。
(3)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应该是测量??????????的数据。
(4)这组同学在测量时有以下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在裸地的水洼边测量空气相对湿度
B.为了方便、稳妥地测量,在灌木丛中可以把干湿表放在地上进行测量
C.在3个不同时段分别测量3次,每次测量要相隔8~10分钟,认真记录并计算出平均值
D.坚持每次都用同一个干湿表测量3个不同地点的空气相对湿度,认真记录并计算出平均值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山顶上和山脚下的植物形态差别很大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2.【答案】C
【解析】草坪有矮小的植物、灌木丛植物相对高大且茂密、裸地没有植物,这三处的植物密度不同,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因此选择草坪、灌木丛和裸地三种不同植被环境进行空气湿度测量。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绿化荒山防治水土流失,是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印度洋地震、海啸导致大量珊瑚被毁坏,是环境影响生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夹竹桃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是生物夹竹桃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C.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D.潮汐是由月球的吸引力造成的,月球不是生物。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故选D。
5.【答案】A
【解析】凡是植物生长的地方一定有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6.【答案】B
【解析】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是生物对环境中的光和水的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B.森林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符合题意;
C.候鸟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温度变化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D.骆驼能长时间生活在沙漠中,骆驼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而且骆驼很少出汗,又很少排尿。因此可以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生物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秋天银杏叶由绿变黄,是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水葫芦疯长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是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C.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是环境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水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不符合题意;
D.针叶林分布在高山海拔较高处,是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解答】
A、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脂肪保暖有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等避免冻伤,是对环境的适应,A正确。
B、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
D、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生物间的关系是“捕食”,D正确。
故选:C。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答案】A
【解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指大树的蒸腾作用能降低周围环境中的温度,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1.【答案】D
【解析】银杏树在秋天落叶,是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不容易被天敌发现;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有利于保持体内水分;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能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这些都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蚂蚁把堤坝破坏了,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答案】A
【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是水对植物的影响;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是对环境的适应。
14.【答案】净化?
地衣酸
【解析】生物能对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
如森林能够净化空气,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从而形成土壤。
15.【答案】大

影响
【解析】通过对祼地、草坪、灌木丛的空气湿度的测量得知: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大,植物少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小。这个实验说明,生物能够影响一定的环境。
16.【答案】土壤
【解析】澳大利亚政府从中国引进了蜣螂(也称屎壳郎,一种昆虫),不仅解决了草原牧场上大量牲畜粪便堆积的问题,而且改良了草原的土壤。
17.【答案】生态因素
温度
生物影响环境
捕食
竞争
生物
【解析】(1)
在生物学上,
把影响金雕、花面狐、山杜鹃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是栋树、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3)植物使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4)
大山雀是山中常见的食虫性益鸟,大山雀与松毛虫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紫椴、赤松相互争夺阳光、空气等,
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水杉、赤松、山杜鹃等能影响紫椴的生存。
18.【答案】(1)
裸地草坪灌木丛
(2)
中午
(3)
裸地
(4)
C
【解析】(1)裸地没有植物,空气湿度小(早晨、中午、晚上都是最小);灌木丛植物比草地多,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大,而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因此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比草地的大;草地植物比灌木丛的少、但比裸地的多,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因此草地的空气湿度比灌木丛的小比裸地的大。从图表信息中不难看出:甲的空气湿度的数据最小,乙的居中,丙的最大,所以甲是裸地,乙是草坪,丙是灌木丛。
(2)早、中、晚不同时间里,早晨温度低,夜间蒸腾作用释放的水多,空气含水量大,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早晨,中午温度高,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小,空气含水量小,最小的时间是中午。所以B是在中午测量的到的数据。
(3)本次实验用作对照的数据是甲,乙与丙都与甲做对照,即裸地的数据。
(4)A、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A错误;
B、不能把干湿计放在灌木丛中的地上进行测量,应放在树杈上,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B错误;
C、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说明测量的先决条件合格,而且又是在三个不同时段早、中、晚测量三次,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结果可信;C正确;
D、坚持每次都用同一个干湿计来测量三个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用同一个干湿计来测量时间不同,不能直接取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平均值;D错误;
故选C。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