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一、选择题
1.当显微镜视野过暗时,调亮的方法有(?
?
)
①选用小光圈??②选用大光圈??③选用平面反光镜??④选用凹面反光镜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下表显示的是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其中放大倍数最高的是(?
?
)
组别
目镜
物镜
A
10
10
B
10
40
C
5
10
D
5
4
A.
A
B.
B
C.
C
D.
D
3.使用显微镜时,已用低倍镜调出物像。若物像不够清晰,则一般应(?
?
)
A.
调节粗准焦螺旋
B.
换高倍物镜
C.
调节细准焦螺旋
D.
调节反光镜或遮光器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
A.
木耳
B.
银杏
C.
电脑病毒
D.
企鹅
5.玲玲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如图所示的物像。她想再用高倍镜看到清晰的a物像,下列三个步骤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
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
?转动细准焦螺旋?
?移动玻片使a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A.
B.
C.
D.
6.在如图所示的显微镜使用步骤中,符合要求的是(?
?
)
A.
B.
C.
D.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探究实验的结果是用来验证假设的,应该支持假设
B.
进行调查就是去实地考察或参观
C.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推理和判断
D.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没有实验就不属于科学探究
8.如图所示该图表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
?
)
9.小明在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时,首先看到了图所示的物像,进行操作后观察到图所示的物像。小明在观察时没有进行的操作是(?
?
)
A.
转动转换器
B.
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转动粗准焦螺旋
D.
调节反光镜
10.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看不到白亮的视野。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
使用了低倍物镜
B.
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C.
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
D.
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
A.
生长发育
B.
遗传和变异
C.
繁殖后代
D.
复制出仿品
12.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被麻醉的蚂蚁时,视野中所见的物像如图所示。小明想将蚂蚁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移动的方向是(?
?
)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13.如图所示的是光学显微镜的四个镜头,若要在此光学显微镜的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则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
A.
甲和丁
B.
乙和丁
C.
甲和丙
D.
乙和丙
14.两位同学在观察同一块装片同一位置的细胞时(视野中均匀布满细胞),甲用的是10、10的镜头组合,乙同学用的是5、40的镜头组合。他们在讨论、争辩,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
)
A.
甲看到的细胞大
B.
乙看到的细胞多
C.
甲看到的视野亮
D.
两人看到的细胞一样多
15.用两组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一组是10和15,另一组是10和25,与前者相比,后者的视野中(?
?
?)
A.
细胞数量变多,图像变大
B.
细胞数量变多,图像变小
C.
细胞数量变少,图像变大
D.
细胞数量变少,图像变小
二、非选择题
1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1)这句词中包含的生物有??????????、??????????,它们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就不再鸣叫,这说明蛙能对外界刺激作出???????????????????????????????
?
?
?
?
。
(3)“蛙鸣求偶”是蛙世代相传的一种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性。
(4)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受精后再经过蝌蚪、幼蛙发育成成蛙,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征。
17.八月初头,小麦黄了,早晨村西边的田埂上,几棵向日葵迎着太阳,微笑地打着招呼。村东边的大池塘里,菱角开着金黄的小花,星星点点的,漂在水面上,夹在青青的水草中间。老远看去,这些小小的花朵,连成黄乎乎的一片,远远的山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屋檐下,燕子“啾啾”叫着,一会儿又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寻找吃的东西,接着又将寻来的食物喂给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1)
上文提到的生物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文中提到了很多生命现象,请指出来,并说出每种生命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
????????????????????????????????????????????????????????????;
????????????????????????????????????????????????????????????。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
”,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一般步骤中的哪一步???????????。
(2)当反复实验的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4)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
下列方法中: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多选,填序号)。
(5)每一组都是放入10只老鼠而不是1只老鼠,其目的是??????????。
19.如图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当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时,该细胞被放大了??????????倍。
(2)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在镜下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
(3)现有2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与40,对光时应选用??????????物镜;小明将写有“p”字的透明纸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看到的是??????????。
20.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取显微镜的方法:一手握住??????????,一手托住??????????,放在实验桌略偏左的位置。
(2)对光时,应先转动[?
?
]??????????,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3)将玻片标本放在??????????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然后从侧面观察物镜,转动[?
?
]??????????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左眼注视目镜,再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应略微转动[?
?
]?
?
?
?
?
?,使物像清晰。
(4)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填“正”或“倒”)像。
(5)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的放大倍数与??????????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6)若使物像甲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怎样移动装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光圈可以调节进光量,大光圈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使视野变亮,小光圈使视野变暗;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因此对光时,要使视野变亮,应选用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来调节光线。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A组放大倍数是100倍,B组放大倍数是400倍,C组放大倍数是50倍,D组放大倍数是20倍,故B组放大倍数最高。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准焦螺旋都能使镜筒上升,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的幅度较大,细准焦螺旋上升的幅度较小,可用于细微调节,使物像更清晰。因此,如果观察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可以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故选C。
4.【答案】C
【解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选项A
B
D都属于生物。选项C电脑病毒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解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如果要想再用高倍镜看到更清晰的物象,首先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再次,转动细准焦螺旋.因此,下列三个步骤,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③→①→②。
故选C。
6.【答案】D
【解析】使用显微镜时,观察者的双眼都要睁开,目的是左眼看目镜,右眼记录。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科学实验的结果是用来验证假设的,但是实验结果不一定支持假设,A错误;
B.调查有抽样调查、全面调查,而不一定是去实地进行考察或参观,B错误;
C.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推理和判断,C正确;
D.科学探究不一定必须做实验,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难度不大,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要理解“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有个小窍门,就是把题干中的图倒过来看就是实际的运动路线。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显微镜成倒像,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是。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C
【解析】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视野越亮。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由图①到图②,物像放大了,即由低倍物镜换成了高倍物镜,首先要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载物台上的通光孔,换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提高亮度,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此过程中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A.看不到白亮的视野,与使用了低倍镜或高倍镜无关,符合题意;
B.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光线不能进入视野,不能看到白亮的视野,不符题意;
CD.物镜或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光线不能进入视野,不能看到白亮的视野,不符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当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时,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丙、丁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甲和丁的组合。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甲用的是10×、1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10×10=100,乙同学用的是5×、40×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5×40=200。所以
A.乙看到的细胞大,而不是甲;
B.甲看到的细胞多,而不是乙;
C.甲看到的视野亮,是正确的;
D.甲看到的细胞多,乙看到的细胞少。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前一组镜头组合的放大倍数小(150倍),后一组镜头组合的放大倍数大(250倍),因此后者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图像变大,视野变暗。
故选C。
16.【答案】(1)水稻?
青蛙?
(2)反应?
?
(3)遗传?
?
(4)能生长发育
【解析】(1)这句词中包含的生物有水稻、青蛙,它们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就不再鸣叫,这说明蛙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蛙鸣求偶”是蛙世代相传的一种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
(4)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受精后再经过蝌蚪、幼蛙发育成成蛙,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生长发育的特征。
17.【答案】(1)小麦;向日葵;菱角;水草;燕子?
?
(2)向日葵迎着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
?
???燕子育雏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后代(合理答案均可)?
?
(3)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共同特征,解答的关键是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
【解答】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上文提到的生物有小麦、向日葵、菱角、水草、燕子。
(2)题干中涉及的生命现象有:向日葵迎着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燕子育雏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后代、小鸟寻找食物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等等特征,非生物没有生命。??
18.【答案】(1)
作出假设?
?
?(2)
错误?
?
(3)
乙?
?
(4)?
?
(5)
减少误差(或“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解析】(1)作出假设,即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2)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4)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及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5)实验老鼠数量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取多只老鼠,
可以减少偶然性,
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19.【答案】(1)
400?
?
(2)[]细准焦螺旋?
?
(3)10?
?
d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该细胞被放大了400倍。
(2)由图知,①转换器,②物镜,③通光孔,④目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⑦反光镜。观察临时装片时,为使找到的物像更清晰,可调节⑥细准焦螺旋。
(3)放大倍数分别为10与40物镜,对光时应选用10?物镜;显微镜成像为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小明将写有“p”字的透明纸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看到的是d。
20.【答案】(1)镜臂?
?
镜座?
?
(2)[3]转换器?
?
(3)载物台?
?
[9]粗准焦螺旋?
?
[10]细准焦螺旋?
?
(4)倒?
?
(5)目镜?
?
物镜?
?
(6)
把装片往右下方移动
【解析】(1)取显微镜的方法:一手握住镜壁,一手托住镜座,放在实验桌略偏左的位置。
(2)对光时,应先转动[3]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3)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然后从侧面观察物镜,转动
[9]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左眼注视目镜,再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应略微转动
[10]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4)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5)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6)显微镜成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向,图甲细胞在视野中的右下角,若使物像甲移到视野的中央,应该把装片往右下方移动。
?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