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四单元
课题2
氧气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
第一课时
01
学习目标
【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1.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的作用。
学习目标
潜水员在潜水时总是在身后背着一个氧气瓶。你知道氧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吗?
02
第一部分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物质的思路分析
选择反应物
控制反应条件
确定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审查整个体系是否符合环保、安全的要求
1
你认为下列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
①水(H2O)
②二氧化碳(CO2)
③氯化钠(NaCl)
④高锰酸钾(KMnO4)⑤过氧化氢(H2O2)
⑥甲烷(CH4)
?
?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2
某同学认为: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你还考虑到了哪些因素?
A.原料是否容易获得
B.实验条件是否容易控制
C.实验装置是否容易装配
D.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可靠
3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固液常温型
固固加热型
发生装置的选择
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若反应物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则选用固固加热型。
若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则选用固液常温型。
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取氧气时,因催化剂为固体,过氧化氢为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所以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的选择
依据气体密度和气体溶解性
过氧化氢制氧气
新知探究
取5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
怎样知道是否产生了氧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查阅资料,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
看是否产生气泡,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缓慢,产生少量氧气。
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现象如何?说明了什么?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二氧化锰
H2O2
H2O
O2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
不再产生气泡时,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如何?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将上述溶液中的二氧化锰过滤,烘干,称量质量
数值如何?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你能总结催化剂的概念吗?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应理解为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如何理解催化剂?
①催化剂是针对具体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②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如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作催化剂;
③……
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写在箭头的上方。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H2O2
H2O
+
O2↑
MnO2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其他装置
形成液封,防止气体逸出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药品
(3)收集气体
(4)验满
将导管用弹簧夹夹紧,往长颈漏斗缓慢加水,水在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一段时间后,水柱的水位不会下降,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在分液漏斗中加水,若分液漏斗中水面不下降,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排水法收集:当集气瓶的一侧有气泡放出时,证明已集满。
排空气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说明已集满。
“茶、庄、收、盐”
谢谢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节
氧气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展示]观看潜水员潜水作业的图片。
[提问]潜水员在潜水时总是在身后背着一个氧气瓶。你知道氧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
[设计意图]由同学们熟知的事例,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既是为所学知识作铺垫,建立知识迁移,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85页《活动天地4-2》,思考给出的问题。
[引导]引导学生选择最佳药品,比较原理选出符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讨论考虑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强调]发生装置的选择要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要依据气体密度和气体溶解性。
[过渡]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物质和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比较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常用方法。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步骤:取5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
[提问]怎样知道是否产生了氧气?
[回答]看是否产生气泡,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证明产生了氧气。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质疑]为什么没有复燃?
[讲解]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缓慢,产生少量氧气。
[设疑]怎样才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呢?
[查阅资料]查阅资料,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木条复燃。说明:产生了氧气。
[追问]二氧化锰起到了什么作用?
[实验探究]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步骤:不再产生气泡时,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步骤:将上述溶液中的二氧化锰过滤,烘干,称量质量。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质量没有变化,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提问]你能总结催化剂的概念吗?
[汇报总结]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
[强调]“一变”、“两不变”。
[设疑]如何理解催化剂?
[讲解]①催化剂是针对具体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②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如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作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写在箭头的上方。
[展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
[强调]分液漏斗通过调节活塞,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长颈漏斗下端尖嘴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逸出。
[教师活动]讲解制取氧气的步骤。传授口诀“茶、庄、收、盐”。
【课堂小结】
[提问]请同学谈谈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梳理规整,建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课堂板书】
1.发生装置的选择
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2.收集装置的选择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3.过氧化制氧气
4.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一变”“两不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