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适应性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C.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之歌。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根本前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3.(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C.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4.(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5.(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6.(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7.(2020高二下·栖霞月考)“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维护民族的独立
8.(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 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
9.(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凡尔登战役之所以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因为( )
A.此役双方伤亡人数达到七十多万
B.使用了坦克
C.动用了新式武器
D.规模最大
10.(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1917年中国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
A.蒋介石国民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清政府 D.武汉国民政府
11.(2019高二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1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描述是( )
A.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战后迅速得以恢复
B.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C.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停滞不前
13.(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14.(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D.大国争霸之图显现
15.斯大林曾说:“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16.(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在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英法美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 )
A.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 B.争夺战争赔款
C.争夺对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D.争夺地区及世界霸权
17.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18.(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这种情况说明( )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19.(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 (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造纸术 D.火药
20.(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突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
A.中体西用 B.自由平等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1.(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某历史博物馆关于孙中山生平的陈列专栏中有“振兴中华”、“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定地价”、“发展实业”等系列内容。这些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平均主义 B.自由主义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2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出这个观点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3.(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4.(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的分裂
D.经互会的成立
25.(2017·新课标Ⅰ)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26.(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二战”后初期,西欧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主要原因是( )
A.对抗苏联的需要 B.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国力衰退,国际地位下降 D.恢复经济的需要
27.(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28.(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图六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29.(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0.(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当今世界,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这表明世界格局( )
A.以欧洲为中心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以亚洲为中心 D.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
31.(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中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墓地与伤兵 战后初期的欧洲城市废墟
材料二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三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四 它(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带来了的后果。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一战对英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一战对美日的影响。
3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占领南部和北部的方案,得到苏联认可。1948年8月和9月,南方和北方分别建国。1950年6月,双方在发生军事冲突,朝鲜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初期,朝鲜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同时美国放弃原有对台政策,公开保护台湾。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保家卫国。中朝军队收复平壤,并把联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迫使美国坐到了谈判桌前。1953年6月,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谭旌樵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对比分析可知:美德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超过英法,而在殖民地方面却远远不及,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D正确;
A错误,英法虽然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但殖民地辽阔,并未完全丧失经济优势;
B错误,英法经济地位下降,但依然主导世界格局;
C错误,是现象,不是实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爆发的背景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后来居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及“反而加深了分歧……”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反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因此C更具体,符合题意,AB不够具体明确。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3.【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当1914年6月28日,检阅结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的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应选B。
ACD与材料不相符,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导火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14年,费迪南大公遇刺身亡,这件事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
4.【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之间发生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主要争夺的就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A正确;
C、D两项是仅就欧洲而言的,B项则是其实现目的的手段或措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并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5.【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及跷跷板平衡的状态进行分析可知:英国意欲维持欧洲大陆均衡,C正确;
ABD错误,与史实和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标题及史实把握漫画主旨。
6.【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坦克的索姆河战役;在凡尔登战役中, 德军为了攻克凡尔登,先后投入了46个师的兵力,出动了飞机与飞艇;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在1916年2月宣布实施“选限制的潜艇战”;因此ABC都是在一战中使用的武器,而D是在二战中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因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结合史实进行排除。
7.【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一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更强的侵略性,因此这里“资本家的事业”指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C正确;
此时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已经十分的牢固,不存在被颠覆的危险,所以A项错误。
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兵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所以B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8.【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见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其中关键的战役就是马恩河战役,本题选择A选项。
B、C、D选项都发生在此之后,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恩河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至此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9.【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因此A正确;
B、C、D错误,索姆河战役中动用了新式武器 ——坦克 ,也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0.【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7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北洋政府时期,因此B正确;
ACD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7年”。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解析】【分析】“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分析时一般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中战争的性质和德国发动战争及美国参战的目的上可以看出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是二者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因为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遭到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沉重破坏;美国不希望与英法交战丧失美借英法的贷款;美国与英法经贸更为紧密;德国大力在拉美扩张其殖民地,而这一地区是美国传统后院,双方矛盾加剧,C项符合题意,ABD不属于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12.【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一战中向交战国倒卖军火,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C正确;
A错误,西欧交战国经济并没有迅速恢复;
B错误,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国;
D错误,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获得了发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低,把握基本史实即可回答。
13.【答案】A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其中尤以德国意大利最为严重,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故选A。
BC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西斯主义的盛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其中尤以德国意大利最为严重,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4.【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苏、美、英三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虽在反法西斯的基础上结成了同盟,但都有自己的战后野心。通过对话,依照次序答,下一个国家都在力图掌握一个国家,获得最大的霸权,故答案选择D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关于苏、美、英三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虽在反法西斯的基础上结成了同盟,但都有自己的战后野心。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美苏冷战即是其表现。
15.【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二战的反思,二战对战争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所以战争没有胜利者。
【点评】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带来的是巨大的伤痛和心灵的创伤,人类应该不断自我反思,避免新的战争爆发。
16.【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一战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试图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以和平的方式重新瓜分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所以斗争激烈。参加和会的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打算,希望通过和会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和会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各自目的,展开了尔虞我诈的勾结与斗争。所以应选D。
ABC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方向,但不是争夺的最根本出发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和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以和平的方式重新瓜分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重新划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17.【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在巴黎和会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所以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英美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是用“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在华盛顿会议上遏制日本,是因为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在东亚的殖民利益.英美的态度虽然发生转变,但其本质不变,那就是维护和扩大英美的殖民利益,即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18.【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因此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考查对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联盟被英法两国操纵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符合题意,A正确;
BCD与材料“水手之友”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水手之友”。
20.【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及“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呼吁人权就是倡导民主,因此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1.【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振兴中华”涉及孙中山民族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涉及民权主义,而“核定地价”、“发展实业”涉及孙中山民生主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三民主义,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22.【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这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故此题应选B项;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格拉底的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是关于善的知识;(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3.【答案】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以金元外交为手段,以复兴欧洲经济为名,以控制欧洲为实,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受援助国家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的资本输出市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受到美国的控制,因此D正确;
AB是手段,不是实质;
C错误,“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西欧,不涉及东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歇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以金元外交为手段,以复兴欧洲经济为名,以控制欧洲为实,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政策。
24.【答案】A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A正确;
BCD都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涵盖在A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一直延续到90年代。
25.【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不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了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金砖六国也不是区域集团组织。A正确。
26.【答案】C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国力衰退,不得不依附美国发展经济,同时抵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选C。AD项是欧洲国力衰退带来的结果。B项并非主要原因。
【点评】二战后传统的势力范围欧洲衰落,面对强大的苏联无力自保,同时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美国的实力经过战争急剧发展,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三 的黄金储备,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军事力量,美国也想着拉拢欧洲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和利益需要使得美欧走在了一起。
27.【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柏林墙是20世纪60年代由民主德国修建的阻挡东西柏林联系的城墙,反映了两极格局之下的激烈对抗的国际关系,故选B。
A项错误,柏林墙主要是反对民主德国居民叛逃到联邦德国;
C项错误,应该为意识形态和制度原因;
D项错误,此项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柏林墙的出现是冷战的高潮之一,实质上是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冷战。除此之外,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28.【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法德两国的和解是指美苏两国冷战的背景下发生的,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是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下谋求生存的结果,答案选C,A B D三项不能准确概括欧洲联合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联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欧洲联合的原因中应该注意相关不同原因的区别: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但欧洲的联合本身即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还应该仔细体会欧洲联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9.【答案】C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无论是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还是自卫队进入伊拉克,都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因此,根本原因是经济, C正确;
A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两极格局瓦解是在90年代;
BD是表现,不是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方面去分析。
30.【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欧盟”可知,题干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依据题干“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可知,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正确;
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应排除;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欧盟”、“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的时间、表现等知识。
31.【答案】(1)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生产的巨大破坏、物资的大量消耗。
(2)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英法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大战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一跃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一战中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墓地与伤兵”“ 战后初期的欧洲城市废墟”等信息可知:一战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造成了生产的破坏。
(2)根据材料“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可知:战后英法国家的经济实力衰落。根据“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等信息可知:英法由战前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根据“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可知: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根据“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得出:战争使得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一跃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故答案为:(1)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生产的巨大破坏、物资的大量消耗。
(2)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英法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大战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一跃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难度较低。
32.【答案】(1)背景:朝鲜半岛分裂;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朝韩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
(2)影响:中国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国内经济建设进程;中美敌对,中国长期被西方国家封锁包围;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知识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美国提出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占领南部和北部的方案,得到苏联认可”以及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朝韩双方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国家安全,另外还可以从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影响阶级发展、中国长期被西方国家所包围、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等。
故答案为:(1)背景:朝鲜半岛分裂;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朝韩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
(2)影响:中国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国内经济建设进程;中美敌对,中国长期被西方国家封锁包围;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点评】本题考查朝鲜战争,涉及其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 1广西兴安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适应性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C.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对比分析可知:美德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超过英法,而在殖民地方面却远远不及,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D正确;
A错误,英法虽然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但殖民地辽阔,并未完全丧失经济优势;
B错误,英法经济地位下降,但依然主导世界格局;
C错误,是现象,不是实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爆发的背景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后来居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之歌。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根本前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及“反而加深了分歧……”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反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因此C更具体,符合题意,AB不够具体明确。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3.(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C.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当1914年6月28日,检阅结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的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应选B。
ACD与材料不相符,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导火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14年,费迪南大公遇刺身亡,这件事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
4.(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之间发生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主要争夺的就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A正确;
C、D两项是仅就欧洲而言的,B项则是其实现目的的手段或措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并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5.(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及跷跷板平衡的状态进行分析可知:英国意欲维持欧洲大陆均衡,C正确;
ABD错误,与史实和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爆发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标题及史实把握漫画主旨。
6.(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坦克的索姆河战役;在凡尔登战役中, 德军为了攻克凡尔登,先后投入了46个师的兵力,出动了飞机与飞艇;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在1916年2月宣布实施“选限制的潜艇战”;因此ABC都是在一战中使用的武器,而D是在二战中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因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结合史实进行排除。
7.(2020高二下·栖霞月考)“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维护民族的独立
【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一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更强的侵略性,因此这里“资本家的事业”指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C正确;
此时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已经十分的牢固,不存在被颠覆的危险,所以A项错误。
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兵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所以B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8.(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 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见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其中关键的战役就是马恩河战役,本题选择A选项。
B、C、D选项都发生在此之后,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恩河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至此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9.(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凡尔登战役之所以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因为( )
A.此役双方伤亡人数达到七十多万
B.使用了坦克
C.动用了新式武器
D.规模最大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因此A正确;
B、C、D错误,索姆河战役中动用了新式武器 ——坦克 ,也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0.(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1917年中国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
A.蒋介石国民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清政府 D.武汉国民政府
【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7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北洋政府时期,因此B正确;
ACD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7年”。
11.(2019高二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D.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解析】【分析】“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分析时一般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中战争的性质和德国发动战争及美国参战的目的上可以看出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是二者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因为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遭到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沉重破坏;美国不希望与英法交战丧失美借英法的贷款;美国与英法经贸更为紧密;德国大力在拉美扩张其殖民地,而这一地区是美国传统后院,双方矛盾加剧,C项符合题意,ABD不属于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1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描述是( )
A.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战后迅速得以恢复
B.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C.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停滞不前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一战中向交战国倒卖军火,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C正确;
A错误,西欧交战国经济并没有迅速恢复;
B错误,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国;
D错误,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获得了发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低,把握基本史实即可回答。
13.(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答案】A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其中尤以德国意大利最为严重,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故选A。
BC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西斯主义的盛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其中尤以德国意大利最为严重,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4.(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D.大国争霸之图显现
【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苏、美、英三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虽在反法西斯的基础上结成了同盟,但都有自己的战后野心。通过对话,依照次序答,下一个国家都在力图掌握一个国家,获得最大的霸权,故答案选择D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关于苏、美、英三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虽在反法西斯的基础上结成了同盟,但都有自己的战后野心。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美苏冷战即是其表现。
15.斯大林曾说:“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二战的反思,二战对战争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所以战争没有胜利者。
【点评】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带来的是巨大的伤痛和心灵的创伤,人类应该不断自我反思,避免新的战争爆发。
16.(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在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英法美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 )
A.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 B.争夺战争赔款
C.争夺对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D.争夺地区及世界霸权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一战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试图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以和平的方式重新瓜分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所以斗争激烈。参加和会的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打算,希望通过和会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和会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各自目的,展开了尔虞我诈的勾结与斗争。所以应选D。
ABC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方向,但不是争夺的最根本出发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和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以和平的方式重新瓜分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重新划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17.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在巴黎和会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所以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英美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是用“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在华盛顿会议上遏制日本,是因为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在东亚的殖民利益.英美的态度虽然发生转变,但其本质不变,那就是维护和扩大英美的殖民利益,即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18.(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这种情况说明( )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因此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联盟,考查对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联盟被英法两国操纵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 (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造纸术 D.火药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符合题意,A正确;
BCD与材料“水手之友”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水手之友”。
20.(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突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
A.中体西用 B.自由平等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及“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呼吁人权就是倡导民主,因此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1.(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某历史博物馆关于孙中山生平的陈列专栏中有“振兴中华”、“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定地价”、“发展实业”等系列内容。这些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平均主义 B.自由主义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振兴中华”涉及孙中山民族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涉及民权主义,而“核定地价”、“发展实业”涉及孙中山民生主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三民主义,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2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出这个观点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这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故此题应选B项;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格拉底的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是关于善的知识;(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3.(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答案】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以金元外交为手段,以复兴欧洲经济为名,以控制欧洲为实,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受援助国家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的资本输出市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受到美国的控制,因此D正确;
AB是手段,不是实质;
C错误,“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西欧,不涉及东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歇尔计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以金元外交为手段,以复兴欧洲经济为名,以控制欧洲为实,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政策。
24.(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的分裂
D.经互会的成立
【答案】A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A正确;
BCD都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涵盖在A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一直延续到90年代。
25.(2017·新课标Ⅰ)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不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了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金砖六国也不是区域集团组织。A正确。
26.(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二战”后初期,西欧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主要原因是( )
A.对抗苏联的需要 B.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国力衰退,国际地位下降 D.恢复经济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国力衰退,不得不依附美国发展经济,同时抵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选C。AD项是欧洲国力衰退带来的结果。B项并非主要原因。
【点评】二战后传统的势力范围欧洲衰落,面对强大的苏联无力自保,同时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美国的实力经过战争急剧发展,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三 的黄金储备,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军事力量,美国也想着拉拢欧洲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和利益需要使得美欧走在了一起。
27.(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柏林墙是20世纪60年代由民主德国修建的阻挡东西柏林联系的城墙,反映了两极格局之下的激烈对抗的国际关系,故选B。
A项错误,柏林墙主要是反对民主德国居民叛逃到联邦德国;
C项错误,应该为意识形态和制度原因;
D项错误,此项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柏林墙的出现是冷战的高潮之一,实质上是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冷战。除此之外,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28.(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图六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法德两国的和解是指美苏两国冷战的背景下发生的,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是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下谋求生存的结果,答案选C,A B D三项不能准确概括欧洲联合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联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欧洲联合的原因中应该注意相关不同原因的区别: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但欧洲的联合本身即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还应该仔细体会欧洲联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9.(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无论是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还是自卫队进入伊拉克,都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因此,根本原因是经济, C正确;
A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两极格局瓦解是在90年代;
BD是表现,不是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方面去分析。
30.(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当今世界,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这表明世界格局( )
A.以欧洲为中心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以亚洲为中心 D.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欧盟”可知,题干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依据题干“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可知,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正确;
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应排除;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欧盟”、“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的时间、表现等知识。
二、非选择题
31.(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中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墓地与伤兵 战后初期的欧洲城市废墟
材料二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三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四 它(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带来了的后果。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一战对英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一战对美日的影响。
【答案】(1)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生产的巨大破坏、物资的大量消耗。
(2)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英法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大战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一跃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一战中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墓地与伤兵”“ 战后初期的欧洲城市废墟”等信息可知:一战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造成了生产的破坏。
(2)根据材料“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可知:战后英法国家的经济实力衰落。根据“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等信息可知:英法由战前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根据“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可知: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根据“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得出:战争使得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一跃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故答案为:(1)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生产的巨大破坏、物资的大量消耗。
(2)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英法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大战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一跃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难度较低。
32.(2020高二上·兴安开学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占领南部和北部的方案,得到苏联认可。1948年8月和9月,南方和北方分别建国。1950年6月,双方在发生军事冲突,朝鲜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初期,朝鲜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同时美国放弃原有对台政策,公开保护台湾。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保家卫国。中朝军队收复平壤,并把联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迫使美国坐到了谈判桌前。1953年6月,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谭旌樵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背景:朝鲜半岛分裂;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朝韩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
(2)影响:中国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国内经济建设进程;中美敌对,中国长期被西方国家封锁包围;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知识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美国提出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占领南部和北部的方案,得到苏联认可”以及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朝韩双方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国家安全,另外还可以从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影响阶级发展、中国长期被西方国家所包围、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等。
故答案为:(1)背景:朝鲜半岛分裂;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朝韩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
(2)影响:中国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国内经济建设进程;中美敌对,中国长期被西方国家封锁包围;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点评】本题考查朝鲜战争,涉及其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