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1: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练习题
一、单选题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实行契丹族原有官制,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仿行唐朝官制;西夏的中央机构有两套官称,一套是汉式,一套是本民族称谓。这表明()
A.
汉族文明具有影响力
B.
游牧民族开始建立政权
C.
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建制
D.
民族战争十分频繁
辽与西夏两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有:
①受汉族文化影响②被蒙古汗国所灭③采取“藩汉分治”④与宋朝有战有和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A.
B.
C.
D.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任命行省官员遵循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  )
A.
行省官员位高权重
B.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元朝脱脱主持编修的《金史》称“非大定之仁政,不足以固百年之基”,其中的“大定”是指()
A.
耶律阿保机统治时期
B.
完颜阿骨打统治时期
C.
金世宗统治时期
D.
元世祖统治时期
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1.?
建立者为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2.?
保持了女真特有的猛安谋克制3.?
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A.
辽朝
B.
金朝
C.
元朝
D.
清朝
元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其实质是元朝()
A.
利用儒学维护统治
B.
全面推行封建化政策
C.
对汉人的高度重视
D.
否定宋代程朱理学
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元朝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新民族是()
A.
回族
B.
维吾尔族
C.
苗族
D.
白族
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二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A.
民族隔阂的消除
B.
对外政策的开放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民族融合的加强
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A.
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
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
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
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如图漫画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
A.
南北面官制
B.
猛安谋克制
C.
四等人制
D.
兵农合一
为了便于对“琉球”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元朝时期的“琉球”即今天的()
A.
西藏
B.
台湾
C.
福建
D.
广东
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
A.
理藩院
B.
御史台
C.
宣政院
D.
中书省
北宋曾与辽、西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A.
契丹族、党项族
B.
契丹族、女真族
C.
党项族、女真族
D.
女真族、蒙古族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人物是()
A.
耶律阿保机
B.
完颜阿骨打
C.
铁木真
D.
忽必烈
宋元时期,北京先后被称为()
A.
幽州、大都、燕京、中都
B.
大都、燕京、中都、幽州
C.
幽州、燕京、中都、大都
D.
燕京、大都、幽州、中都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
建立元朝
B.
统一蒙古
C.
修筑长城
D.
开发江南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榷场,即指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的市场,也称“官市”。辽朝开国之初俘获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民众,大力开发农业。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在统治的边缘地带设立了最早的榷场——羊城榷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羊城榷场毗邻炭山之北的产盐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开国之初设立榷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材料一?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①郑国的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让老百姓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②这个做法遭到了很多贵族反对。③子产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时期,宗法贵族减弱了气势,新的地主阶层兴起,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以及经济条件都在发生变化。④“铸刑鼎”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
?——摘编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1)材料一中属于历史史实的序号是____________,属于历史解释的序号是____________。结合所学,简要指出春秋时期“铸刑鼎”所反映的政治变化。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请完成下列表格。
??????????????????
秦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表
秦始皇
汉武帝
影响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
地方
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北击匈奴,南伐百越
拓展疆域巩固大一统
?
?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起到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图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二
??????????????????????????????????
????????????????????????????
图三
(4)阅读以上三幅地图,概括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请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B.结合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正确。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故A错误。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故C错误。
D.是隋唐的特征,排除D。
故选B。??
2.【答案】A
【解析】A.辽和西夏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建制中都有汉文化的因素,如南面官、汉式官称,这是统治汉族人民或加强与汉族人民交往的需求的体现,说明汉族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故A正确。
B.“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游牧民族早在辽、西夏之前就已经有政权建立,故排除B。
C.题干未体现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故排除C。
D.题干未体现民族战争十分频繁,故排除D。
故选A。??
3.【答案】D
【解析】①辽与西夏都受汉族文化影响,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故①正确。
②辽被金所灭,故②错误。
③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类似于辽“藩汉分治”,故③正确。
④辽与西夏与宋朝有战有和,如辽与北宋签订过“澶渊之盟”,故④正确。
故选D。??
4.【答案】C
【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正处于北宋统治时期,此时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长城以南为北宋,西北地区是西夏,辽处在北方,故C正确。?
A.北宋相对位置错误,故排除A。?
B.本项中辽、西夏相对位置错误,故排除B。?
D.本项中西夏相对位置错误,故排除D。?
故选C。??
5.【答案】B
【解析】A.题干讲的是元朝行省统治的地域辽阔,没有强调地方行政的自主性,故不选A。
B.从题干中的东西南北的范围可以看出,元朝在地方设置的行省有效的管理的地方,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
C.行省不是地方监察机构,而是行政机构,故不选C。
D.行省制度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故不选D。
故选B。??
6.【答案】B
【解析】A.题干信息看不出元朝行省官员位高权重,故A错误。
B.从题干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是中央机构演化而来的,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且题干说到“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说明行省的人事大权在中央,这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C.题干并不是突出强调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故C错误。
D.题干并没有体现出行省设置是否有利于统治辽阔的疆域,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B
【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灭亡辽朝,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兵民合一组织,故B正确。
ACD.综上,其余三项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CD。
故选B。??
9.【答案】A
【解析】A.儒学自西汉武帝之后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元朝加封儒学大师,其实质是利用儒学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
B.题干反映的是元朝利用儒学维护统治,而不是全面推行封建化政策,故B项错误。
C.对汉人的高度重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元朝并没有否定宋代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A.题干“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说明元朝时期西域之人在中原做官,适应了中原的生活甚至不愿意回到西域;从中原人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可以看出中原人士到西域去赏玩,这就表现出元朝时各民族来往频繁,民族交融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只体现了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没有体现出双方在生活和文化上的交融,故B项错误。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不是题干所要传达的主要含义,故C项错误。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略
12.【答案】D
【解析】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故A错误。
B.题干反映的是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故B错误。
C.题干没有体现出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错误。
D.题干中“西域之士”“中原之士”的经历,反映出中原和周边民族交往非常频繁,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A.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职官设置,与漫画信息不符,故A错误。
B.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的管理系统,与漫画信息不符,故B错误。
C.根据漫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及其对应的等级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元朝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故C正确。
D.兵农合一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略
16.【答案】C
【解析】略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结束了北宋与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势;蒙古族先后灭掉了金与南宋,结束了南宋与金长期对峙的局面,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略
19.【答案】C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恩德”是指蒙古族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通过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故B正确。
A.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故A错误。
C.成吉思汗没有修筑长城,修筑长城的是秦朝和明朝,故C错误。
D.成吉思汗没有开发江南地区,故D错误。
故选B。??
21.【答案】?
(1)原因:政府巩固边境安全、扩大税收的需要;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地理位置重要。
?(2)影响:有利于边境地区安定和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深;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为宋、辽两国的长期交往奠定了基础。
22.【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等;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3.【答案】(1)①②,③④。变化:宗法制、分封制瓦解,世袭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加强皇权;郡县制;反击匈奴、张骞通西域。
(3)作用:为隋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
(4)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史实与贡献:制度建设(南北面官制度、元朝行省制等);边疆开发(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宣慰司等管辖边疆的军政机构的设立);民族交融(新民族回回族的形成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