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君权的膨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明朝君权的膨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7-11 11: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6课
明朝君权的膨胀
明朝的建立
君权的强化
八股取士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朱重八(17岁)悲惨家事儿:
四月初六父亲饿死,
初九大哥饿死,
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朱重八家族的名字: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朱重八父亲名字:朱五四。
朱重八转运了:17岁当和尚,25岁时,寺庙遭焚毁;他
走投无路,参加抗元的起义军;依靠自己的勇敢、
智慧、运气,朱元璋在义军中脱颖而出。
一、明朝的建立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 城:南京(1368—1421)
北京(1421—1644)
年 号: 洪武
朱元璋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
—— 废行省,设三司(地方)
废丞相,分六部(中央)
2.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
—— 锦衣卫
3.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二、君权的强化
朱元璋
建文帝
朱棣
京师
靖难之役
xuē fān
削 藩
yān dì
燕 王 朱 棣
jìng
靖 难
朱棣真的是帮助建文帝平定身边的“祸难”吗?
—朱棣
明成祖朱棣
知识结构——明朝强化君权措施
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
明成祖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
(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军事方面:削藩、迁都
思维拓展:
讨论: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 这些措施的实施还反映了什么
君权的加强,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
在明清之际走向衰落的现实。
(1)封建社会形成和首次大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4)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简要历程
厂卫特务机构
削 藩
废 丞 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司
都 司
皇 帝
知识分子
藩王
地方
人民
中央
我的收获


基础巩固:
1.我国古代丞相的设立和废除分别出现在哪一朝代( )
A.秦朝 隋朝 B.唐朝 明朝
C.秦朝 唐朝 D.秦朝 明朝
2.下列史实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
①建立明朝    ②废丞相权分六部
③设立内阁大学士 ④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课堂练习
D
B
3、明朝的一位地方官要进京述职,参见朱元璋,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
A、洛阳 B、南京 C、北京 D、西安
4、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B
B
5、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废除行中书省 B、废除丞相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6、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
A、废除行中书省 B、发动“靖难之役”
C、迁都北京 D、执行削藩政策
C
A
如果时光倒回,你愿意回到明朝生活吗?说出你的理由!
  谈一谈是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越加强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呢?
除行省,设三司,中央直属。
废丞相,撤中书,权分六部。
设厂卫,察官民,特务密布。
八股文,禁锢人,培养奴仆。
迁都城,固边疆,威慑异族。
削藩王,弱地方,权归一处。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设厂卫
八股文
南京明故宫遗址
北京故宫
中书省:丞相






皇帝
材料一:胡惟庸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行省制度有什么弊端?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
明初
中央
“主荒臣专,威服下移,遂至天下大乱。”
朱元璋认为
元朝灭亡的原因是
宰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两汉时期
宋朝时
明代
从中你能发现谁的权力越来越大了呢?
中央
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
地方
( 行 省 )
布政司—民政
按察司—刑狱
都司—军政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殿阁大学士
杀掉宰相胡惟庸
中书省:丞相






皇帝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
改革前
中央
皇帝






监察、司法
按察司
军政
都司
民政、财政
布政司
地方
结果:加强了君权
改革后
殿阁大学士
宋濂与几个朋友饮酒叙旧。第二天,朱元璋便问宋濂昨天饮酒没饮酒,客人是谁,上得些什么好菜?宋濂均据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诚实啊,卿不欺骗朕。”
已是年迈老臣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什么昨天晚上不高兴,宋讷大吃一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能安然朝中坐,却知
天下事?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
职责: 侍卫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说明: 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根据材料和教材分析: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的目的、特点是什么?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 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巩固皇权,强化专制统治。(根本目的)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 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稗史汇编》
法理之内,执行国法;
法理之外,排除异己。
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等。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目的是什么?
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束股
后股
中股
起股
入手
起讲
破题
承题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
什么是八股文
雏 形 正式形成 发 展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唐朝
明清
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之我见!
僵化
举子看榜(程国英作)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惨相
鲁迅:“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孙中山:“欧洲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爱因斯坦说:
“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
“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
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
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2005年,北京有6个外籍教师做当年的英语高考试题,满分150分,这6个外教平均分为71分。外教诚惶诚恐地质疑:“你们这是考英语吗?”
作家王蒙数次做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最好的一次也只有60分。
每一种考试制度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
改革是考试的一个永恒的任务。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
故 宫
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
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
东厂胡同
北京王府井大街北段西侧东厂胡同,因明朝永乐十八年在此设东厂署而得名。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