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事实,掌握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培养识图、析图能力、阅读史料的能力;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看图回答:
此人是谁?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
考 考 你 ?
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文莱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影响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郑和的远航,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结合课本和材料,说一说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你知道我的远航为什么能成行吗?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
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
的积累等等。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
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概。
第一枚
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
第二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
第三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
第四枚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下西洋的远航特点:)郑和率领的船队时间早,规模大,人数多,到达范围广,技术先进,领先于欧洲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通过对比,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论从史出
时隔600年,今天热爱郑和的人们、学者纷纷想要重新下西洋,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纪念郑和。
假如你是这次航行的船长,为了保证这次旅行的顺利和安全,你会为这次航行做哪些准备?
1、倭寇指什么?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2、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3、当时抗击倭寇的杰出人物是谁?他的抗倭活动有哪些?
自主探究:
战神: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我方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自己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我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我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我方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我方牺牲31人.
--
戚继光
--
戚继光
第三幕: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
居住权的背景是什么?
葡萄牙人是在
什么时候
攫取了在什么
地方的的居住
权?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从当时明朝广东地方政府取得澳门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当时葡萄牙人从妈祖阁(妈阁庙)附近登陆,向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
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合共四轮谈判。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承诺向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障澳门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
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于北京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于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场内交接澳门政权。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门群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你可知道“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郑和
下西洋
国力强盛
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体现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国力衰弱
海防松弛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
明朝对外交往与冲突
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③国家落后,国力衰退,就会遭受侵略。④维护国家的主权,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等等。
课堂练习
1.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 )
A.航海技术先进
B.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D.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
2.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抗倭英雄
(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C
C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4.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B
5.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西方 ( ) 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A
6.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是(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7.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B
A
8.“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岳飞 B.韩世忠
C.俞大猷 D.戚继光
D
9.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B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的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2)2010年是郑和首航605周年。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航海图 罗盘针 个人。
开拓进取、敢于探险、英勇无畏。
航海壮举,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瞑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割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2.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启示?
启示
①倡导和平,友好往来。②重视科技,培养人才。
③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④倡导合作,互相交流。
9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