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证明木材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产生黄色火焰
B.放出大量的热量
C.看到浓厚的白烟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0c2fcfaf-bf06-4a80-91af-47966604e9f3"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川融化
B.轮胎爆炸
C.玻璃破碎
D.食物腐烂
3.下列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南阳玉雕
B.洛阳剪纸
C.开封汴绣
D.汝州瓷器
4.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788d9d3c-372e-4a3b-b97b-898bdeba46f4"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加热需垫石棉网的仪器是( )
A.蒸发皿
B.试管
C.坩埚
D.蒸馏瓶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赤铁矿用于炼铁
6.区别一瓶人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
C.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
D.观察颜色
7.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8efd1f33-1321-4cbe-b45a-b296a7f15156"
\t
"_blank?)小周想用量筒量取?30毫升的溶液,如图虚线箭头所指的位置为量筒中目前已量取的溶液体积。继续取用液体最能避免体积超出30毫升,下列器材中应选用( )
A.
B.
C.
D.
8.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ed10f0fb-f1ca-4055-8b90-37c70a6ec03d"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以下是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或实验操作,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吴明用10mL的量筒量取6.5mL的食盐水
B.王倩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
C.朱林用200mL的烧杯量取了125mL的氢氧化钠溶液
D.张哲用托盘天平称取了16.5g硫酸铜晶体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0.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3ee8f9a9-6c8a-4525-8156-0d7f64387673"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取固体药品
C.点燃酒精灯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11.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fc4651f0-9bc9-4224-8651-394d36ce2811"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安全的是( )
A.将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去闻药品的气味
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用剩的药品应立即放回原试剂瓶保存,避免浪费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蒸馏水和食盐水
B.可以通过硬度来区分铁丝和铝丝
C.可以通过气味来区分酒精和蒸馏水
D.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13.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f76464c0-9900-48b7-b772-0e1e126ced17"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dbb160ce-018f-48eb-a671-61fe4fb1e4c5"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A.横
B.平
C.竖
D.直
15.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0233f2b1-124e-4401-8e04-3098a606d97b"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某同学取8mL水并加热,提供的仪器有:
①10mL量筒
②100mL量筒
③酒精灯
④容积20mL的试管
⑤容积30mL的试管
⑥试管夹
⑦胶头滴管,所选用仪器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⑥⑦
C.①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
16.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D.具有可燃性
17..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出物质的性质。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的推断有错误的是(
)
A.用小刀可以切下石蜡:石蜡质地软
B.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C.在石蜡火焰上罩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水
D.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
18.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则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可以对着实验者
B.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拿
C.为了节约药品,剩余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
D.为了防止试剂污染,滴管应悬空在试管上方滴加液体,不要直接接触试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8分)
19、请仔细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
(1)现有:A.酿酒
B.动植物呼吸
C.燃放烟花
D.石蜡熔化
E.衣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F食物变质、G电灯发光、H冬瓜腐烂八种变化,请你判断其中属于
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
请你说明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
(2)选择序号填空: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①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填字母,下同);②酒精易挥发______________
;
③汽油燃烧_________
;④沥青凝固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是探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加热一段时间后,装置A中的现象是
(2)装置B中,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敲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稀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上述实验过程中,物理变化是
___________,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
(3)装置A和B中都有气泡产生,其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http:?/??/?www.m?/?chemistry?/?report?/?detail?/?ed43ba7b-eaeb-4fa6-beef-932d692a61c0"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_blank?)阅读下列科普文章: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酒精易燃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依据上面短文的叙述归纳出: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
(3)酒精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
(4)酒精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回答下列关于实验操作问题
(1)量取液体药品时,量筒必须放
;视线要与
;读数时,仰
俯
;
(2)实验室里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使用药品时,不能用手
,不要将鼻孔
;特别注意不得
;
(3)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②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③多次重复实验是为了
.
23.
肖红同学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①观察木炭的颜色、状态:为黑色固体;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发现煤块的质量大;③点燃木炭,木炭燃烧;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木炭浮于水面上。
(1)上述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
。
(2)由此推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
(用文字叙述,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
(3)由此可知木炭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
24.
(1)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仪器(填写相应的序号):
①镊子、②烧杯、③试管、④胶头滴管、⑤药匙、⑥燃烧匙、⑦坩埚钳、⑧10mL量筒、
A.取用粉末状的固体用
;
B.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
;
C.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D.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
(2)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常常影响实验的结果,请用“先”、“后”填空.
①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__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____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②实验室制备气体时,___加入药品,____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请你仿照①②再举一例_____.
25.
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细口瓶的瓶塞要
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在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
②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
,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晒干。实验室里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6分)
26.几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这证明焰心________。
(2)向火焰中斜插入一支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1:焰心处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_________
_________
假设1___
假设2:焰心处的气体中含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
___________
假设2___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_________
27.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探究一: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浑浊物,实验室里常用于吸收和检验少量的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该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2)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应将弹簧夹A___
(填“打开”或“关闭”,下同),将弹簧夹B_______,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
(3)该同学呼气时,调整弹簧夹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______。
探究二: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设计实验】(4)将锥形瓶甲和乙中的澄清石灰水改为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__________
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
答案
1-5:DDDDD
6-10:
CACBD
11-15:
BACCB
16-18:
DCD
19
(1)DEG;ABCFH;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①B
②C
③B
④A
20
(1)玻璃片上有水雾生成(2)A;B(3)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1
(1)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易挥发(2)易燃烧(3)汽化(4)作燃料
22
(1)平,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视,小,大(2)接触,鼻孔凑到容器口闻味,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①B
②A③C
23(1)①
④,③(2)黑色、密度比煤小,比水大
24
(1)A③⑤
B⑥
C③
D②
(2)
①先、后
②后、先
③加热试管时,先均匀预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25
(1)向着手心,倒放,(2)C(3)①
1/3②预热(4)倒放,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26
(1)焰心温度低(2)气态
、可燃(3)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不燃烧,成立。细玻璃管内壁有凝固的石蜡颗粒
27
(1)化学(2)打开,关闭(3)乙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较多(4)防止乙中的液体倒吸(5)称量甲乙的质量变化。
8
/
10